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3 篇 期刊文献
  • 44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6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33 篇 医学
    • 94 篇 临床医学
    • 27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7 篇 中西医结合
    • 6 篇 药学(可授医学、理...
    • 3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3 篇 中药学(可授医学、...
    • 2 篇 中医学
    • 2 篇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
  • 11 篇 工学
    • 4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机械工程
    • 3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3 篇 生物工程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矿业工程
    • 1 篇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
  • 4 篇 理学
    • 4 篇 生物学
  • 2 篇 农学
    • 1 篇 作物学
    • 1 篇 畜牧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教育学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15 篇 烧伤
  • 10 篇 伤口愈合
  • 8 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 8 篇 表皮干细胞
  • 7 篇 再生医学
  • 7 篇 再生
  • 7 篇 汗腺
  • 6 篇 创伤和损伤
  • 5 篇 创面
  • 5 篇 细胞增殖
  • 5 篇 丁酸钠
  • 5 篇 干细胞
  • 5 篇 烫伤
  • 5 篇 皮肤
  • 5 篇 间充质干细胞
  • 4 篇 成纤维细胞
  • 4 篇 创面修复
  • 4 篇 增生性瘢痕
  • 4 篇 多能干细胞
  • 4 篇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机构

  • 106 篇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
  • 55 篇 解放军总医院
  • 17 篇 天津医科大学
  • 12 篇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
  • 11 篇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
  • 10 篇 北京军区总医院
  • 9 篇 武警总医院
  • 8 篇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
  • 8 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
  • 7 篇 解放军医学院
  • 7 篇 南开大学
  • 4 篇 哈尔滨市第五医院
  • 3 篇 南方医科大学
  • 3 篇 暨南大学华侨医院
  • 3 篇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
  • 2 篇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
  • 2 篇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
  • 2 篇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
  • 2 篇 解放军306医院
  • 2 篇 深圳市人民医院

作者

  • 115 篇 付小兵
  • 35 篇 张翠萍
  • 30 篇 fu xiaobing
  • 27 篇 马奎
  • 19 篇 胡森
  • 19 篇 黄沙
  • 19 篇 程飚
  • 13 篇 刘宏伟
  • 11 篇 杨思明
  • 10 篇 赵洪良
  • 10 篇 谭志军
  • 9 篇 陈艳
  • 9 篇 孙同柱
  • 9 篇 姚斌
  • 8 篇 唐富波
  • 8 篇 朱江婷
  • 8 篇 fu xiao-bing
  • 8 篇 赵换军
  • 7 篇 张文华
  • 7 篇 李雨梦

语言

  • 16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全军创作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167 条 记 录,以下是11-20 订阅
排序:
敷料和创伤修复组织再生
收藏 引用
中华烧伤杂志 2012年 第5期28卷 327-328页
作者: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8
敷料,实际上是指用于覆盖(填充)创面或用于创面治疗的一类物质的总称,包括生物材料和非生物材料等多种类型。
来源: 评论
激动素在创面修复及皮肤美容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15年 第12期31卷 1135-1138页
作者: 周云超 赵志力 张翠萍 付小兵 北京军区总医院全军皮肤修复研究所整形美容中心 100700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暨皮肤损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激动素(kinetin,KT)是60年前发现的第一个细胞分裂素,经过国内外60年的不断研究,人们对它的观念已从最初的定义植物激素逐步发展为对动植物及人体起广泛作用的物质,并已把它应用于皮肤的美容护理和人体疾病的治疗。然而,KT对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3D打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收藏 引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15年 第1期31卷 7-9页
作者: 黄沙 姚斌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8
3D打印技术是一种将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计算机数控(CNC)、精密伺服驱动、新材料等先进技术集于一体,具有很高科技含量的综合性应用技术[1].其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之后很快扩展到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创面防控创新体系建设
收藏 引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17年 第4期33卷 289-292页
作者: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53
慢性难愈合创面是一大类发病机制复杂,种类繁多,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慢性病。近年来,慢性难愈合创面由于具有发生率高、治疗困难及对社会影响严重等特征,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经过20余年的努力,尽管中国在慢性难愈合...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十年磨一剑:中国创伤医学十年的创新成果与转化应用
收藏 引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14年 第1期30卷 2-5页
作者: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自1999年国家把“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及组织修复的基础究”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计划)开展系统研究以来,我国的创伤医学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无论是学科建设还是对内对外学术交流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电针“足三里”穴激活多巴胺机制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大鼠心肌损伤
收藏 引用
针刺研究 2016年 第3期41卷 197-201页
作者: 李雨梦 石现 唐富波 张文华 胡森 解放军总医院针灸科 北京100853 武警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北京100039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 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暨皮肤损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急性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1h组和4h组、电针1h组和4h组,每组6只。采用夹闭大鼠肠系膜上动脉30min,恢复灌流1h和4h,制备肠I/...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丁酸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后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16年 第10期32卷 901-904页
作者: 唐富波 李雨梦 张文华 何波 胡森 白晓东 武警总医院烧伤整形科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暨皮肤损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武警总医院放疗科
目的研究丁酸钠(sodium butyrate,BTR)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R)引起的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1 h组和4 h组(I/R1组和I/R4组),丁酸钠干预1 h组和4 h组(BTR1组和BTR4组),每组1...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及其相关蛋白基因9系统在干细胞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收藏 引用
中华烧伤杂志 2018年 第4期34卷 253-256页
作者: 孙苏静 霍嘉慧 耿志军 孙晓艳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生命科学院 北京100853 天津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暨皮肤损伤修复与组织再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随着对DNA碱基精确识别的核酸酶研究的深入,第3代基因编辑技术,如锌指核酸酶(ZFN)技术、类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技术等发展迅速,由于该类技术能够精确地进行DNA水平的特定位点敲除、插入及替换,加深研究者对生物...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严重切割伤致脑水肿的保护作用
收藏 引用
中华创伤杂志 2020年 第10期36卷 932-937页
作者: 杨劼 马奎 刘煜凡 张翠萍 邹祖鹏 杨思明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 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皮肤科 北京100048 解放军医学院 北京100853
目的探讨严重切割伤导致脑水肿的程度以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90只雌性C57L小鼠,使用手术刀片制备小鼠腹部严重切割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只)、切割伤组(20只)、白细胞介素-6抗体(IL-6-AB)伤...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
收藏 引用
中华烧伤与创面修复杂志 2023年 第1期39卷 5-8页
作者: 付小兵 解放军总医院医学创新研究部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研究中心 北京100853 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医学中心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48
各种复杂难愈合创面修复是新时代国家疾病治疗的重大需求。自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在有条件的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创面修复科以来,3年间我国创面修复学科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该文粗略总结了3年来我国创面修复领域取得的丰硕成...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