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86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86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7 篇 农学
    • 49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1 篇 林学
    • 1 篇 植物保护
    • 1 篇 畜牧学
    • 1 篇 草学
  • 35 篇 工学
    • 19 篇 公安技术
    • 14 篇 林业工程
    • 2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1 篇 理学
    • 8 篇 生态学
    • 1 篇 数学
    • 1 篇 地理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公安学

主题

  • 16 篇 火烧迹地
  • 13 篇 大兴安岭
  • 12 篇 兴安落叶松林
  • 11 篇 大兴安岭南段
  • 6 篇 兴安落叶松
  • 5 篇 白桦
  • 5 篇 物种组成
  • 5 篇 气候变化
  • 5 篇 森林死亡
  • 5 篇 半干旱区
  • 4 篇 火烧木管理
  • 4 篇 土壤呼吸
  • 4 篇 碳储量
  • 4 篇 多样性
  • 4 篇 赛罕乌拉
  • 4 篇 人工林
  • 3 篇 杨桦次生林
  • 3 篇 液流密度
  • 3 篇 山杨
  • 3 篇 冻土区

机构

  • 80 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
  • 47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25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10 篇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
  • 4 篇 内蒙古和盛生态科...
  • 4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国...
  • 3 篇 内蒙古赤峰市赛罕...
  • 2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2 篇 通辽市林业科学研...
  • 2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2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2 篇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
  • 2 篇 内蒙古根河森林工...
  • 2 篇 内蒙古毕拉河国家...
  • 2 篇 内蒙古林业科学研...
  • 1 篇 巴林右旗森林草原...
  • 1 篇 内蒙古根河林业局...
  • 1 篇 内蒙古罕山森林生...
  • 1 篇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 1 篇 甘肃农业大学

作者

  • 75 篇 周梅
  • 74 篇 赵鹏武
  • 71 篇 zhou mei
  • 49 篇 zhao pengwu
  • 43 篇 舒洋
  • 39 篇 shu yang
  • 21 篇 zhao peng-wu
  • 20 篇 王梓璇
  • 19 篇 魏江生
  • 19 篇 wang zixuan
  • 16 篇 管立娟
  • 15 篇 王鼎
  • 14 篇 张波
  • 14 篇 wang ding
  • 13 篇 zhang bo
  • 11 篇 葛鹏
  • 10 篇 冯倩倩
  • 10 篇 刘兵兵
  • 10 篇 ge peng
  • 10 篇 郭娇宇

语言

  • 86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86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不同改造模式的退化小叶杨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收藏 引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25年 第6期53卷 115-122页
作者: 吕欣晔 岳永杰 赵鹏武 郝龙飞 徐雅洁 孙哲林 于兴男 孙晓东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内蒙古农业大学) 呼和浩特010019 敖汉旗三义井林场 敖汉旗双井林场
内蒙古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典型退化小叶杨(Populus simonii Carr.)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行间混交改造、块状混交改造、皆伐混交改造、对照样地(未改造退化小叶杨人工林)4个试验方案,每种改造模式及对照样地均设置3个50 m×5...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山杨纯林与白桦纯林的枯落物层水文效应
收藏 引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22年 第2期35卷 187-193页
作者: 张轶超 乌艺恒 周梅 舒洋 赵鹏武 向昌林 周立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赤峰025150
[目的]在暖干化气候变化导致干旱胁迫带来大量树木死亡的赛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典型林分,研究其枯落物层蓄积量和水文功能。[方法]选取山杨(Populus davidiana Dode)纯林与白桦(Betula platyphylla Suk.)纯林2种林分,各设立9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MODIS NDVI的大兴安岭北坡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18年 第6期 50-56+75页
作者: 巴音德乐黑 包翔 周梅 赵鹏武 石亮 郝良杰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以大兴安岭北坡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9年的MODIS NDVI数据,对该区域10年间植被指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兴安岭北坡植被指数在月尺度上,3月份为最低,7—8月份为峰值;季节变化波动明显,夏季植被指数最高,冬季植被指数最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兴安落叶松林植物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对轻度火干扰的响应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17年 第3期 80-85+103页
作者: 王鼎 王梓璇 冯倩倩 舒洋 葛鹏 张波 周梅 赵鹏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轻度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取样的方法对群落中植被进行了调查,分析比较了不同恢复年份后兴安落叶松林群落各层物种组成及多样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恢复年份后群落各层α多样性指数总表现为草本...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兴安岭南段次生林区倒木对森林更新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林业科学研究 2022年 第1期35卷 97-103页
作者: 管立娟 赵鹏武 周梅 舒洋 刘兵兵 郭娇宇 张今奇 周立文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9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赤峰025150
[目的]内蒙古大兴安岭南段赛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内蒙古山次生林的典型地段。研究该地区的倒木分布情况以及倒木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方法]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样地内的倒木及其森林更新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研究发现,倒木样地更新密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兴安岭南段不同林龄白桦种子雨与地表种子库研究
收藏 引用
林草资源研究 2019年 第4期 74-79页
作者: 冯倩倩 周梅 赵鹏武 乌艺恒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
研究内蒙古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境内不同林龄白桦林更新状况,以S1(10~15a),S2(20~30a),S3(40~45a)白桦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其种子雨及地表种子库差异性,探究白桦林天然更新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3种林龄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大兴安岭南段典型天然林枯枝落叶层及土壤层持水特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0年 第2期34卷 175-181页
作者: 宝虎 赵鹏武 周梅 丰洁 宝金山 舒洋 葛鹏 通辽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通辽028000 内蒙古特金罕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通辽028000 内蒙古农业大学 呼和浩特010000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 赤峰024000
研究选择大兴安岭南段西辽河上游重要水源涵养地典型天然林-山杨(Populus davidiana)林和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长期定位观测法、土壤剖面调查法、浸泡试验、土壤物理性质测定等实验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枯枝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不同火烧程度火烧迹地死可燃物载量预测模型
收藏 引用
森林工程 2021年 第3期37卷 21-27,35页
作者: 张今奇 周梅 赵鹏武 舒洋 李威 郭娇宇 管立娟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010019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赤峰025150
可燃物是林火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条件,构成林火行为的主体。定量评价不同火烧程度火烧迹地死可燃物载量的影响对于理解火因子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以恢复了10 a的内蒙古根河林区2009年火烧迹地为研究区域,于2019年6月对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碳计量参数研究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20年 第4期 80-86页
作者: 郭娇宇 周梅 舒洋 赵鹏武 乌艺恒 田金龙 杨磊 管立娟 肖雷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指南为依据,以内蒙古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实测生物量数据,计算兴安落叶松人工林碳计量参数,结果表明:1)生物量转化与扩展因子(BCEF)平均值为0.92t/m;...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世界森林雷击火研究现状和展望
收藏 引用
世界林业研究 2022年 第2期35卷 34-40页
作者: 舒洋 孙子瑜 张恒 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 呼和浩特010019 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内蒙古赤峰025150
野火是植物生态系统中最严重的自然灾害。野火的重要组成部分-雷击火是一种复杂且难以控制的自然现象,给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损失,人类活动已在全球范围内显著影响了雷击火的发生与分布。由于雷电的随机性,其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非...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