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08 篇 期刊文献
  • 7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1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97 篇 农学
    • 50 篇 作物学
    • 36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7 篇 园艺学
    • 4 篇 林学
    • 3 篇 畜牧学
    • 2 篇 草学
    • 1 篇 植物保护
  • 30 篇 理学
    • 25 篇 生态学
    • 4 篇 化学
    • 2 篇 生物学
  • 19 篇 工学
    • 6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6 篇 农业工程
    • 5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3 篇 水利工程
    • 1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公共管理

主题

  • 21 篇 玉米
  • 8 篇 丛枝菌根真菌
  • 6 篇 硝态氮
  • 6 篇 根系
  • 6 篇 产量
  • 5 篇 重金属
  • 5 篇 冬小麦
  • 4 篇
  • 4 篇 影响因素
  • 4 篇 水稻
  • 4 篇 氮素
  • 4 篇 夏玉米
  • 4 篇 大豆
  • 3 篇 硝酸盐
  • 3 篇 养分平衡
  • 3 篇 小麦
  • 3 篇 菌物量
  • 3 篇 土壤无机氮
  • 3 篇 氮素平衡
  • 3 篇 根际

机构

  • 68 篇 中国农业大学
  • 12 篇 教育部植物-土壤相...
  • 9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
  • 8 篇 河北农业大学
  • 7 篇 吉林农业大学
  • 6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
  • 6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
  • 4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
  • 4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
  • 4 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
  • 3 篇 西南大学
  • 3 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 3 篇 青岛农业大学
  • 3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3 篇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
  • 3 篇 沈阳农业大学
  • 2 篇 河北理工大学
  • 2 篇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
  • 2 篇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
  • 2 篇 农业部植物营养与...

作者

  • 46 篇 张福锁
  • 22 篇 李晓林
  • 17 篇 巨晓棠
  • 17 篇 江荣风
  • 16 篇 冯固
  • 16 篇 陈范骏
  • 16 篇 米国华
  • 14 篇 陈清
  • 10 篇 高强
  • 9 篇 王敬国
  • 7 篇 蔡红光
  • 7 篇 张丽娟
  • 6 篇 李隆
  • 6 篇 李花粉
  • 5 篇 张俊伶
  • 5 篇 曹一平
  • 5 篇 刘建超
  • 5 篇 杨勇
  • 5 篇 李俊良
  • 4 篇 张秀芝

语言

  • 11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91-100 订阅
排序:
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通报 2005年 第11期21卷 211-215,225页
作者: 赵荣芳 陈新平 张福锁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 北京100094 教育部土壤-植物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4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094
以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把氮素供应与作物氮肥特性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分期优化供氮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0~30cm土壤Nmin大于30kg/hm2时,不施基肥(氮),足以满足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对氮素的需求;返青期保证供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秸秆与氰胺化钙调控措施对保护地黄瓜生长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秸秆与氰胺化钙调控措施对保护地黄瓜生长及氮素残留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土壤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2005年术研讨会
作者: 郭瑞英 彭丽华 陈清 李红岭 李晓林 王敬国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94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北京100029
保护地蔬菜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土壤硝态氮积累及其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问题,合理调控氮素用量及形态是减少氮素淋洗的措施之一.本文在京郊保护地栽培条件下,以农户的习惯施肥措施为对照,在菜田夏季休闲期间施用秸秆-氰胺化钙并结合作物后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4种菌根真菌对五氯酚耐受性及其生理基础研究
收藏 引用
农业环境 2004年 第4期23卷 801-805页
作者: 刘文科 冯固 李晓林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通过纯培养的方法,研究了4种外生菌根真菌——美味牛肝菌(Boletusedulis)、褐环乳牛肝菌(Suillusluteus)、丝膜菌、(Cortinarrusrussus)和厚环粘盖乳牛肝菌(Suillusgrevillei)的生长效应、对五氯酚的耐受性,并采用点试方法对真菌氧化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温度对钼蓝比色法测定植物样品中硅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土壤通报 2004年 第2期35卷 169-172页
作者: 王继朋 王贺 张福锁 毛达如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北京100094
钼蓝比色法是常用的测硅方法,但其测定结果受温度影响很大。本试验以硅的标准植物样—灌木枝叶为试材,样品在瓷坩埚中灰化后,用氢氟酸浸提,采用钼蓝比色法在811nm波长下测定硅的含量。显色温度设为15℃、25℃、30℃、35℃,显色时间分别...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提高作物叶面养分吸收的复合型助剂研究
收藏 引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 2004年 第3期10卷 281-285页
作者: 肖艳 曹一平 王敬国 陈凯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北京100094
本文研究了含有黄腐酸在内的复合型表面活性剂对白菜和花生叶片硼、锰吸收的影响。复合表面活性剂通过降低喷施液的表面张力,明显增加了供试作物叶片对硼、锰的吸收。单一黄腐酸对喷施液的表面张力影响不大,可通过络合作用促进硼、锰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磷素形态对AM真菌生长及接种效应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农业环境 2004年 第5期23卷 968-971页
作者: 刘文科 冯固 李晓林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采用玻璃珠介质分培养装置,研究了磷酸二氢钾、植酸钠和卵磷脂3种磷源形态对BEG167和G.v的接种效应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植酸钠相比,施用磷酸二氢钾、卵磷脂显著提高了玉米的生长和植株的含磷量,但施用磷酸二氢钾处理与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小麦幼苗吸收H2PO4~-动态的内试验与数模拟
收藏 引用
中国农业 2004年 第3期37卷 393-399页
作者: 彭正萍 任理 李春俭 宋建兰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农业部植物营养与养分循环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94
在不同磷营养液培养的基础上,对耗竭48 h后的CA9325和晋麦2号(JM2)小麦幼苗吸收H2PO4-动态过程进行了内试验及数模拟。结果表明,缺磷时,2个品种小麦的根冠比高于供磷植株;CA9325的生物量和含磷量均高于JM2。吸收H2PO4-的动力参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国北方农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
收藏 引用
生物多样性 2004年 第4期12卷 435-440页
作者: 盖京苹 冯固 李晓林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植物营养系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94
AM真菌是农业生态系中一类重要的土壤微生物 ,它在农田土壤中的发生和分布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深入了解我国北方农田土壤中AM真菌的多样性规律 ,于 2 0 0 0年在河北、山东的农田土壤中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 12 7个。通过进一步扩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不同品种冬小麦磷效率性状与农性状关系的研究
收藏 引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 2004年 第4期10卷 355-360页
作者: 王兰珍 米国华 陈范骏 张福锁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营养学农业部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094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对冬小麦农性状和磷效率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植株较高或抽穗期推迟较多的品种中磷效率性状好的品种较多;产量构型中更多地依靠单一产量因素获得产量的品种对低磷敏感。研究还发现,在缺磷严重的条...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中高肥力土壤的持续供氮能力
收藏 引用
植物营养与肥料 2004年 第1期10卷 1-5页
作者: 武俊喜 陈新平 贾良良 张福锁 V.Rmheld 农业部植物营养学重点开放实验室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北京100094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营养研究所 斯图加特70593
通过连续3年的冬小麦 夏玉米轮作试验研究高肥力土壤的供氮能力。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高肥力土壤上,存在土壤供氮能力随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但在连续3年3个轮作周期6季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都保持了较高的供氮能力,其中夏玉米季高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