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西洋参“保健食品原料”与“中药材”的双重身份,以功能为导向,融合算法分析,实现西洋参保健食品组方规律挖掘与组方设计研究。方法依据功能导向-算法集成,收集西洋参保健食品数据与临床应用数据,借助BDP平台、自然语言处理与信息检索(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information retrieval sharing platform,NLPIR)共享平台实现数据处理与信息挖掘,综合分析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保健食品功能;以选定功能为导向,收集西洋参保健食品、中成药、方剂的组方信息并建立数据库,统计高频药味及类别,采用Apriori关联规则算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自组织特征映射(self-organizing maps,SOM)联用的赋权聚类算法(主观与客观算法联用)、逼近理想解排序(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评价法等机器学习算法提取样本数据特征并分析总结其内在规律,实现组方设计。结果综合西洋参保健食品功能与临床疾病和证型双方信息的分析结果,以“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双功能为导向,收集组方信息并建库。数据库中高频保健食品原料药味以补虚药居多,经赋权聚类筛选得到黄芪、麦冬、茯苓、五味子、枸杞子、三七、葛根、甘草共8味候选保健食品原料药味。结合药味关联分析及药对组合情况,进一步配伍组成备选组方,经评分优选得到保健食品组方为三七、西洋参、葛根、五味子、枸杞子。结论针对中药保健食品的中医药背景,依托大数据平台分析挖掘保健食品功能,借助机器学习算法抽提组方配伍规律,实现功能导向-算法集成西洋参双功能保健食品组方设计,或可为中药保健食品组方设计的功能导向化、组方计算化提供新思路。
近年来,中药引起的肝损伤报道时有发生,已成为临床上药物性肝损伤的重要病因之一。大多数中药的成分复杂,其产生疗效/毒性的物质基础与对应的临床症状和毒性作用及其机制不明确。目前中药肝毒性的研究策略简单地遵循传统毒理学的基本原则,导致中药毒性被夸大或错误的解释。对中药肝毒性物质基础分类及可能的毒性机制进行综述,旨在整理中药致肝损伤危险因素的分类、机制和靶点,以进一步指导中药的安全应用。根据中药所含成分的化学结构,中药中潜在的毒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糖苷类、萜类和内酯类、蒽醌类。根据中药诱导肝损伤过程中药物代谢是否被激活或肝细胞是否受到直接攻击,高危物质可分为代谢激活型、非代谢激活型和混合型。此外,从脂肪代谢,细胞色素P450(CYP450)、线粒体功能、氧化损伤、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和特异质反应等角度总结了中药诱导肝毒性的潜在机制,并提出了毒性成分所涉及的靶点,主要包括代谢酶、核受体、转运体和信号通路。通过对中药诱导肝损伤(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duced liver injury,TILI)危险信号的回顾和总结,讨论了中药肝毒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中药肝毒性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有助于对中药致肝毒性的多成分、多靶点、多效应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为肝脏毒性中药的毒性研究及临床合理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科学建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