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基于IDEAL-IQ评估感兴趣区大小在肝脏、胰腺脂肪定量研究中的影响背景一直以来,对肝脏和胰腺脂肪含量进行精确定量的金标准都是穿刺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但由于穿刺取样活检的风险较大,且存在取样误差,不能常规应用于临床。IDEAL-IQ采用三维快速多回波梯度成像序列,通过降低如T2衰减、脂肪的多谱峰分布等混杂因素的影响,最终可生成精确的定量图像脂肪比和R2*脂肪映射图,对脏器中的脂肪含量进行定量评估。测量时仅需在FF图上放置感兴趣区ROI(regions of interest,ROI)即可实现脂肪含量的精确定量测量,即质子密度脂肪分数(proton density fat fraction,PDFF)。ROI是对图像中研究范围的划定,因此勾画方式及面积大小直接决定了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在对于不同组织进行脂肪测量时,ROI大小是否对最终结果产生影响,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也为进一步评估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胰脂肪含量提供可靠的方法学基础。目的探讨不同大小的ROI在IDEAL-IQ定量肝脏、胰腺脂肪含量时的重复性。方法纳入80例志愿者行上腹部IDEAL-IQ扫描,由两位医师独立对肝右叶进行了三次不同ROI面积的测量(90~110mm2、190~210mm2、290~310mm2),对胰头、胰体及胰尾分别进行三次不同ROI面积下(70~90mm2、120~140mm2、170~190mm2)的测量;第一次测量结束后2周,在不参照之前测量结果的情况下再测量一次。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同一测量者在同一部位、不同ROI面积下测量得出的PDFF值的差异性;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来评价同一观察者间隔两周,在相同部位、相同ROI面积下测量得出的PDFF值的重复性;使用Bland-Altman方法评价两位观察者在相同部位、相同ROI面积下测量的PDFF值的一致性。结果1.测量肝脏时:两位医师各自测量肝脏时,选择不同ROI,即ROI面积为90~110mm2、190~210mm2和290~310mm2时测量的PDFF值两两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具有可重复性;两位医师间隔两周,在相同部位、相同ROI面积下的ICC较高,且一致性较好。2.测量胰腺时:两位医师各自测量胰体、胰尾,ROI面积为120~140mm2与170~190mm2、70~90mm2与170~190mm2下测得的PDFF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间隔两周,在相同部位、相同ROI面积下的ICC较高;在ROI面积为70~90mm2、120~140mm2时测量胰腺及170~190mm2时测量胰头时一致性较好。结论***大小的选择对IDEAL-IQ肝脏脂肪定量的结果无明显影响。***大小的选择影响IDEAL-IQ对胰腺脂肪含量定量的结果:ROI面积为70~90mm2和120~140mm2时,可重复性较好。第二部分IDEAL-IQ对精神分裂症共病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肝脏、胰腺脂肪定量评估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背景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且复杂的重度精神障碍,在认知、行为及情感等方面均会出现异常,进而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的减退甚至消失,加重家庭以及社会负担。相较于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病症本身阴性症状带来的动力缺乏、情感淡漠以及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镇静作用均会导致患者运动量大大减少,进而出现肥胖的几率也随之增大。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罹患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风险远高于普通人群,从而也增加了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风险,成为了精神分裂症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精神分裂症共MS患者的早期识别、早期处理、定期监测以及防范病程进展的意义重大,这直接决定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预后。既往研究表明,异位脂肪沉积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肝脏、胰腺等内脏的异位脂肪沉积相对于一般肥胖症,才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因此,对肝脏、胰腺脂肪的精确量化对早期识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代谢综合征风险,早期进行处理、检查,对于疾病的预后意义重大。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与代谢综合征共病患者的肝、胰脂肪含量的变化,研究肝、胰脂肪含量与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纳入我院行腹部IDEAL-IQ扫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00名,其中男性54名、女性46名,年龄21~45岁。按照是否共病MS分组,观察组(合并MS)43人,对照组(不伴MS)57人。测量其肝脏及胰腺(取胰头、胰体、胰尾的平均值)的PDFF值。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肝脏、胰腺脂肪PDFF值、体重(Weight)、身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PG)、年龄(Age)及身高(Height)的差异;非正态分布的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系数,分析肝脏与胰腺脂肪含量之间的相关性
目的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构建渐进式死亡主题(听见死亡-看见死亡-触碰死亡-超越死亡)的护士死亡教育方案并探讨该方案对护士自身的死亡态度、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和死亡应对能力的影响,为护士死亡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进一步促进安宁疗护的实施和推广。方法首先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专家函询法及预实验构建护士死亡教育方案,然后采用类实验性研究设计,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112名1~5年的护士为本研究对象,对照组52例,实验组60例,培训中脱落6例,最终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培训,实验组在常规培训的基础上接受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死亡教育干预,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eath Attitude Profile-Revised,DAP-R)、照顾临终患者态度量表(The Frommelt Attitude Toward Care of Dying Patients,FATCOD)和死亡应对能力量表(Coping with Death Scale,CDS)进行效果评价,测量时点为培训前(T0)、培训中(T1)、培训后(T2)和培训后4W(T3)共四次。两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整体变化采用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实验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变化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护士各测量指标在不同测量时点的组间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干预方案的构建1.1文献研究:经文献筛选共纳入15篇文献,通过内容分析法初步构建包括“听见死亡-看见死亡-触碰死亡-超越死亡”的死亡教育干预方案草案。1.2专家函询:共选取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湖北、安徽、湖南、新疆等11个省份涉及安宁疗护、肿瘤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及护理心理学领域的23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7.39±5.63)岁,工作年限(26.83±6.04)年,专家判断依据(Ca)=0.91,专家熟悉系数(Cs)=0.84,专家权威系数(Cr)=0.87。各条目变异系数在0.04~0.18之间,两轮专家咨询协调系数W值分别为0.174和0.465(P均<0.001)。1.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护士死亡教育干预方案终稿:通过文献研究、专家函询、预实验及课题组头脑风暴最终形成干预方案终稿包括4个主题8种教育方法:听见死亡(讲授法+小组讨论法)7个条目,干预时长120分钟;看见死亡(影片欣赏法+经验分享法)5个条目,干预时长150分钟;触碰死亡(情境模拟法+价值澄清法)5个条目,干预时长120分钟;超越死亡(人生回顾法+体验式方式)5个条目,干预时长150分钟。2干预方案的应用2.1干预后护士对“生前预嘱”的知晓情况由94.44%提高到100%,对“我的五个愿望”的知晓情况由37.04%提高到100%,对“生前预嘱的填写方式”知晓情况由12.96%提高到87.04%,认为“生前预嘱对于维持患者尊严死有意义”的由96.30%提高到100%。2.2两组护士死亡态度量表得分比较(1)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护士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存在时间效应和交互效应(P<0.01或P<0.05);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存在分组效应(P<0.05或P<0.01);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呈逐渐下降趋势,趋近接受维度得分从培训前(T0)至培训后(T2)阶段呈现上升趋势,而从培训后(T2)至培训后4W(T3)变化不明显。对照组护士的得分变化波动均不明显。(2)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死亡逃避和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不同测量时点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死亡恐惧和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培训前和培训中(T0-T1)、培训前和培训后(T0-T2)及培训前和培训后4W(T0-T3)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1),趋近接受维度得分在培训前和培训后(T0-T2)及培训前和培训后4W(T0-T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比较显示,实验组护士的死亡逃避维度得分在干预后各个测量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或P<0.05);在培训后(T2)及培训后4W(T3)两个测量时点,实验组护士的死亡恐惧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在培训后(T2)测量点,实验组护士的趋近接受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3两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量表得分比较(1)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除死亡处理能力和生命省察能力维度外)均存在时间效应、交互效应和分组效应(P均<0.01),实验组护士的死亡应对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从培训前(T0)至培训后(T2)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从培训后(T2)至培训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