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60岁及以上老年体检人群中听力损失的发病情况,探索纯音听阈测试用于老年人群听力筛查的可行性及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标准。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对2023年2—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1066例老年人(男性619例,女性447例;年龄60~90岁,平均66.5岁)进行中文版老年听力障碍筛查量表(Chinese version Hearing Handicap Inventory for the Elderly Screening,CHHIE-S)筛查和纯音听阈测试。使用不同的筛查未通过标准计算老年人群中纯音听阈测试筛查未通过的比例,并比较其与CHHIE-S量表筛查结果的一致性,探讨合理的筛查标准。应用SPSS 2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老年人群中18.39%(196/1066)存在中度及以上听力损失。使用固定强度策略单一频率不通过即判定为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筛查阳性率显著高于根据500、1000、2000、4000 Hz四个频率的平均听阈(4-frequency pure-tone average,4fPTA)高于临界值而得到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6,P<0.001)。纯音听阈筛查较好耳4fPTA>35 dBHL与CHHIE-S量表得分>8分结果的一致性最好,Kappa值为0.554(P<0.001),阳性率为15.57%(166/1066)。结论在老年体检人群中进行基于纯音听阈测试的听力筛查是有效可行的方案。基于被筛查老年人群的主观感觉,纯音听阈测试双耳4fPTA均大于35 dBHL可能为听力筛查未通过的合理标准。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多个混合纯音频率声治疗方法在慢性主观性耳鸣的有效性,初步分析不同程度听力损失患者在两种声治疗方案的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2018年1—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诊断为主观性耳鸣的患者。采用双盲随机对照试验,共纳入56例患者,计算机进行随机抽样分为A、B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声治疗方案,治疗前行纯音测听、声导抗、耳鸣匹配检查。治疗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后随访患者,分别予耳鸣残障问卷(tinnitus handicap inventory,THI)及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耳鸣残障程度、响度及烦恼程度。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TH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48,P=0.016),但两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听力损失程度将A、B两组再分为听力正常及轻度听力下降(26~40 dB HL)组(A1组,B1组),中度及以上听力下降(41 dB HL以上)组(A2组,B2组)。在听力正常及轻度听力下降患者,B1组THI(P=0.013)、VAS响度及烦恼程度评分(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B1组声治疗方案有效。在中度及以上听力下降患者,A2组治疗后较治疗前THI、VAS响度及烦恼程度评分(P<0.01)均显著降低,A2组声治疗方案有效。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声治疗对部分患者有效,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的患者所采用的声治疗方案不同,大多数患者的耳鸣无法完全消失,但可以使耳鸣程度减轻。临床医生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耳鸣患者声学特征,采用个体化的声治疗方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