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态学以及经典的免疫组化仍是骨来源肿瘤诊断的基石,但以二代测序为基础的分子病理学的蓬勃发展已改进了目前的诊断技术。同时,分子病理学也进一步为骨来源肿瘤的治疗策略提供线索,用于预测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基于分子异常的新病种的文献报道不断涌现,让肿瘤的分类从形态学向分子生物学转换。目前,骨肿瘤可以简单分为简单核型和复杂核型两类,前者包括了特殊异位、基因点突变、特殊基因扩增等,而后者往往缺乏特定的变异。本文基于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第5版)新的骨肿瘤分类,对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更新进行归类和总结。新的基因型的发现有助于骨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甚至可以为后续的内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以巨细胞来源的骨的肿瘤的H3F3A p.G34W、软骨母细胞瘤的H3F3B p.K36M、软骨肉瘤的IDH1/2突变、动脉瘤样骨囊肿的USP6重排等成为近年来骨肿瘤分子病理学革新的标志。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队列的分析,对我国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划分提出修订建议。方法:回顾性地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过肝组织活检的慢性...
详细信息
目的:通过对单中心大样本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队列的分析,对我国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划分提出修订建议。方法:回顾性地纳入2014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接受过肝组织活检的慢性HBV感染者。参考《欧洲肝病学会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17年版)》等国内外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防治指南,将患者按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状态及肝损伤程度分为HBeAg阳性感染(免疫耐受期)、HBeAg阳性CHB(免疫清除期)、HBeAg阴性感染(免疫控制期)和HBeAg阴性CHB(再活动期)四个自然病程分期,并重点比较了不同分期患者的人口学和实验室检验结果。两组间年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最终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760例,包括197例未成年(年龄<18岁)和563例成年感染者,男性456例、女性304例,纳入患者的中位年龄为29岁,(四分位间距:16,39岁)。上述四个自然病程分期患者分别有173、329、95和163例,进一步比较四期患者的年龄发现:HBeAg阴性CHB的中位年龄尽管大于HBeAg阳性CHB(37岁vs.24岁,P<0.001),但却小于HBeAg阴性感染者(37岁vs.39岁,P=0.240)。结论:根据本研究可以推测,HBeAg阴性CHB患者并非都是由HBeAg阴性感染者进入再活动期发展而来,也可以由仍处于持续免疫活动状态的HBeAg阳性CHB患者发生HBeAg阴转或血清学转换而来。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