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和恒牙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与唾液腺分泌相关分子的表达差异,为使用SHED或DPSC治疗唾液...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和恒牙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与唾液腺分泌相关分子的表达差异,为使用SHED或DPSC治疗唾液腺分泌功能低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培养SHED和DPSC至第4、7代,使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下颌下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别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数据分析系统IncuCyte ZOOM检测细胞增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分泌相关的分子表达。结果第4和7代SHED及DPSC均呈长梭形贴壁生长。4组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和CD90,阴性表达上皮干细胞标志物CD49f和CD117。4组细胞增殖无差异。与第4代SHED相比,第7代SHED中与水分泌相关的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1(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1,MR1)和MR3、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与蛋白质分泌相关的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drenoceptor,β1-AR)及分泌蛋白α-淀粉酶和黏蛋白5B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2-AR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第4代DPSC相比,第7代DPSC中MR3、β2-AR和α-淀粉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1、AQP5、β1-AR和黏蛋白5B表达降低(P〈0.05)。与1例同年龄段人的下颌下腺组织及其原代上皮细胞相比,第4和7代SHED中各分子表达均低。与同年龄段人的下颌下腺原代上皮细胞相比,第4代DPSC中AQP5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他分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代DPSC中AQP5、β1-AR、α-淀粉酶和黏蛋白5B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他分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和7代DPSC中各分子的表达均显著低于人下颌下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与DPSC相比,SHED生长稳定,与唾液腺水和蛋白质分泌相关的分子表达较低;SHED可成为唾液腺组织工程及治疗唾液腺分泌功能低下的种子细胞,且第4至7代SHED均可用于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髁突骨小梁结构单元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布特点,分析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的1例61岁男性尸体右侧髁突标本的micro-CT影像进行分析。在髁突骨小梁范围内不同层面按...
详细信息
目的观察髁突骨小梁结构单元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VOI)的分布特点,分析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方法对北京大学医学部遗体捐献的1例61岁男性尸体右侧髁突标本的micro-CT影像进行分析。在髁突骨小梁范围内不同层面按规律尽可能多地排列直径2 mm、高度2 mm的圆柱体VOI单元,且各VOI单元无交叉区域。将选取的VOI单元划分为内、中、外、前、后共5个区,从上到下共6层,通过分析每个VOI单元的骨矿物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体积分数(bone volume/total volume,BV/TV)、骨比表面积(bone surface area/bone volume,BS/BV)、骨小梁厚度(trabecular thickness,***)、骨小梁数量(trabecular bone number,Tb.N)、骨小梁分离度(trabecular spacing,***)以及骨小梁模式因子(trabecular bone pattern factor,***)等7个形态学参数,获取髁突骨小梁整体三维影像解剖形态特征的分布情况。结果本研究扫描的髁突标本共选取34个VOI单元,BMD、BV/TV、***和Tb.N在中区均值较大,内区均值最小,在1、2、5、6层前区>后区,3、4层后区>前区;BMD在1层[(332.66±97.11)mg/cm^3]和6层[(344.24±45.68)mg/cm3]较高,2层[(255.79±41.06)mg/cm3]最低;BV/TV和Tb.N在1层较高,5层最低;***在1层[(0.11±0.03)mm]较高,其余层数值相近且较低。BS/BV、***和***在1层较低,总体上内区和外区较高,中区和前区较低,1、5、6层后区>前区,3、4层前区>后区。ANOVA分析显示,VOI单元的7个形态学参数在6层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5个分区间BV/TV、BS/BV、***、Tb.N、***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D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基于VOI单元对髁突骨小梁进行划分,获得髁突骨小梁三维影像解剖特征分布数据,显示髁突骨小梁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区域分布不均匀,该方法可进一步分析髁突骨小梁结构的三维影像解剖形态学等特征。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从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面探索WNT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在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oral clefts,NSOC)发生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
详细信息
目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数据,从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方面探索WNT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在中国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on-syndromic oral clefts,NSOC)发生风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样本来自“唇腭裂基因和交互作用的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中国地区募集的806个非综合征型唇裂合并或不合并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cleft palate,NSCL/P)核心家系和202个非综合征型单纯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palate,NSCP)核心家系。通过收集研究对象的DNA样本和问卷调查获得基因型数据和母亲孕期环境暴露信息,利用此GWAS数据,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和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由R软件中的trio软件包完成。经过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统计学检验的显著性阈值均设为P<3.47×10-4。结果:经过数据质量控制后,NSCL/P核心家系和NSCP核心家系各纳入7个基因上的144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位点进入分析。在NSCL/P和NSCP家系中,分别有三对SNPs交互作用达到统计学显著性水平(P<3.47×10-4):rs7618735(WNT5A)与rs10848543(WNT5B),rs631948(WNT11)与rs556874(WNT5A)以及rs631948(WNT11)与rs472631(WNT5A);rs589149(WNT11)与rs4765834(WNT5B),rs1402704(WNT11)与rs358792(WNT5A)以及rs1402704(WNT11)与rs358793(WNT5A)。此外,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未发现显著结果。结论:未发现WNT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在NSCL/P和NSCP发病风险中的作用,但WNT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可能通过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影响NSOC的发病风险。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