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分析M2型巨噬细胞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HNSCC)多原发癌患者中的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总结及发掘M2型巨噬细胞在多原发癌患者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分析M2型巨噬细胞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HNSCC)多原发癌患者中的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总结及发掘M2型巨噬细胞在多原发癌患者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502例HNSCC患者的癌组织与44例癌旁组织样本RNA表达谱数据,使用R包及R软件v4.0.3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筛选1998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随访并确诊为HNSCC多原发癌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7例。筛选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随访为单发的牙龈癌患者4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景切片分析CD163表达阳性细胞数及表达特点,CD163阳性细胞数≤15为CD163低表达组,CD163阳性细胞数>15为CD163高表达。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单发牙龈癌患者与HNSCC多原发癌患者CD163阳性计数和(或)浸润深度与发病次数间差异及关联。多原发癌及单发牙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用SPSS 2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分析TCGA数据库RNAseq数据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浸润在HNSCC组织中较癌旁组织增加(P<0.001)。多原发癌患者原发肿瘤的CD163阳性细胞数[90.9%(40/44)]显著高于单发牙龈癌患者[61.0%(25/41)](P=0.001),且CD163阳性细胞计数与发病次数呈正相关(r=0.368,P=0.001)。CD163原发肿瘤阳性细胞数与浸润深度比值与发病次数也呈正相关(r=0.331,P=0.03)。44例多原发癌患者以女性、无烟酒嗜好、无系统病史、Tis~T2期以及N0期HNSCC为主,多原发次数自第2至第8次不等。同时癌发病比例随多原发次数增加而增大。原发癌发病部位以舌、牙龈、颊为主,随着多原发次数增加,发病部位牙龈、颊及腭部占比增高。结论M2型巨噬细胞数和(或)结合浸润深度与多原发癌发生次数相关,可能成为临床鉴别单发与多原发癌患者的指标。对发生于头颈部(舌、牙龈、颊部为主)的女性、无烟酒嗜好、无系统病史的早期HNSCC患者,应加强随访。
目的分析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AgP)患者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长期疗效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牙周科就诊,并完成牙周-正畸治疗的AgP患者25例,收集初诊(T0)、正畸治疗完成后(T1)、正畸结束3年以上末次复查(T2)时的全口根尖X线片,通过根尖X线片评价患者根形态异常情况、正畸前后剩余牙槽骨高度(residual alveolar bone height,RBH)的变化。评价根形态异常对牙周-正畸治疗的影响,并进行多因素分析,评价与正畸后长期牙槽骨高度变化相关的牙和个体水平因素。结果T0、T1时统计25例患者的693颗牙,T2期随访14例患者,共观测368颗牙。牙周-正畸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估计值为-2.392)、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139;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3.469)和T0期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估计值为-0.391)(P<0.05)。根形态异常、下颌牙、前牙以及T0时牙槽骨高度高,都是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正畸后长期观察,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上颌牙vs.下颌牙估计值为3.735;前牙vs.后牙估计值为-5.318)、T0时探诊深度(估计值为-1.594)和T0时牙槽骨高度(估计值为-0.498)(P<0.05)。下颌牙、前牙、T0时牙槽骨高度增加和T0探诊深度增加,都是正畸后长期牙槽骨增加的不利因素。结论多因素分析显示,正畸治疗结束时,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根形态异常、牙位和T0时牙槽骨高度;正畸后3年以上复查,牙槽骨高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牙位、T0时的探诊深度和T0时牙槽骨高度。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