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采用激光三维扫描技术评估玻璃体和通用型复合树脂用于后牙充填的耐磨性。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48名患者共108颗患牙(每组各54颗),随机分配用玻璃体(BeautifilⅡ,简称BF)或通用型复合树脂(Filtek Z350,简称Z350)进行充填。分别于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和4年,采用改良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标准对充填体进行临床评价并拍照和制取模型。使用激光三维扫描仪扫描模型后,对图像进行配准和计算磨耗深度,使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4年回访43名患者,回访率为89.6%。BF组和Z350组各有4例和3例出现脱落、继发龋、充填体折断和牙髓坏死。两组充填体的4年存留率均为95.8%,符合美国牙医协会(American Dental Association,ADA)标准(3年存留率>90%)。0~6个月两组充填体的磨耗速率最快,随后磨耗速率的下降趋于平缓,BF组4年总磨耗深度为(58±22)μm,Z350组为(54±16)μm(P>0.05),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3年磨耗深度<100μm)。两组充填体均表现为围绕咬合接触区形成凹坑状磨耗(Ⅰ型)和充填体发生均匀磨耗(Ⅱ型)。术后4年,Ⅰ型磨耗充填体中,BF组的磨耗深度大于Z350组(P<0.05),Ⅱ型磨耗充填体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的4年存留率和耐磨性均符合ADA标准,用于后牙牙合面重咬合接触区时,玻璃体的耐磨性略逊于复合树脂,用于非重咬合接触区时,二者间无明显差异。
目的:通过临床及影像学方法,针对罹患重度牙周病变伴有骨壁缺损的磨牙拔牙即刻植入Bio-Oss 覆盖Bio-Gide 胶原膜,采用翻瓣后冠向复位和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两种创口封闭方法进行牙槽嵴保存,比较6个月后软、硬组织变化。方法:纳入23名患者共24颗重度牙周炎拔除磨牙,根据纳入时间分为牙槽嵴保存一组(翻瓣后冠向复位)和牙槽嵴保存二组(微翻瓣胶原蛋白覆盖),每组各12颗磨牙。拔牙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评价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术中及术后6个月种植手术时测量牙槽嵴顶中央处骨宽度。结果:牙槽嵴保存一组及牙槽嵴保存二组的颊侧角化龈宽度分别减少了(1.6±1.5) mm ( P =0.004)和(0.3±1.6) mm ( 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牙槽窝中央牙槽骨高度均显著增加,牙槽嵴保存一组增加了(5.53±4.20) mm,牙槽嵴保存二组增加了(7.70±4.35)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226)。种植手术时,牙槽嵴保存一组的牙槽嵴顶中央颊舌/腭侧骨宽度为(9.5±2.2) mm,牙槽嵴保存二组为(9.3±1.0)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牙槽嵴保存方法均有利于达到保持并改善拔牙位点牙槽骨的高度、减少牙槽骨吸收的目的,术后6个月牙槽骨宽度满足种植要求,微翻瓣覆盖胶原蛋白方法有利于保存更多颊侧角化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