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分析M2型巨噬细胞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HNSCC)多原发癌患者中的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总结及发掘M2型巨噬细胞在多原发癌患者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分析M2型巨噬细胞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head and neck,HNSCC)多原发癌患者中的浸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总结及发掘M2型巨噬细胞在多原发癌患者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获取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502例HNSCC患者的癌组织与44例癌旁组织样本RNA表达谱数据,使用R包及R软件v4.0.3进行统计分析。回顾性筛选1998年7月至2016年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经随访并确诊为HNSCC多原发癌的患者44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27例。筛选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期间经随访为单发的牙龈癌患者41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13例。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全景切片分析CD163表达阳性细胞数及表达特点,CD163阳性细胞数≤15为CD163低表达组,CD163阳性细胞数>15为CD163高表达。采用χ2检验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比较单发牙龈癌患者与HNSCC多原发癌患者CD163阳性计数和(或)浸润深度与发病次数间差异及关联。多原发癌及单发牙龈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用SPSS 25.0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分析TCGA数据库RNAseq数据结果提示,巨噬细胞浸润在HNSCC组织中较癌旁组织增加(P<0.001)。多原发癌患者原发肿瘤的CD163阳性细胞数[90.9%(40/44)]显著高于单发牙龈癌患者[61.0%(25/41)](P=0.001),且CD163阳性细胞计数与发病次数呈正相关(r=0.368,P=0.001)。CD163原发肿瘤阳性细胞数与浸润深度比值与发病次数也呈正相关(r=0.331,P=0.03)。44例多原发癌患者以女性、无烟酒嗜好、无系统病史、Tis~T2期以及N0期HNSCC为主,多原发次数自第2至第8次不等。同时癌发病比例随多原发次数增加而增大。原发癌发病部位以舌、牙龈、颊为主,随着多原发次数增加,发病部位牙龈、颊及腭部占比增高。结论M2型巨噬细胞数和(或)结合浸润深度与多原发癌发生次数相关,可能成为临床鉴别单发与多原发癌患者的指标。对发生于头颈部(舌、牙龈、颊部为主)的女性、无烟酒嗜好、无系统病史的早期HNSCC患者,应加强随访。
目的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
详细信息
目的总结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下颌骨3期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4年9月至2020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行手术治疗的下颌骨3期MRONJ患者。患者采用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治疗,组织缺损范围较大者需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术后2周和复查时口内外切口是否愈合,以及并发症(钛板折断)的发生情况,并计算患者的黏膜初期愈合率(术后2周,黏膜愈合的病例数÷总病例数×100%)。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0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3例,年龄(64.6±8.9)岁;其中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患者33例,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患者7例。患者骨缺损长度为(4.5±1.4)cm(2.1~8.0 cm),术后随访3个月至6年,90%(36/40)的患者黏膜初期愈合,10%(4/40)的患者出现钛板折断。结论对3期下颌骨MRONJ患者,重建钛板联合下颌下腺转位或重建钛板联合颏下岛状瓣嵌合下颌下腺治疗的效果可靠。
目的评价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
详细信息
目的评价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edication-related osteonecrosis of the jaw,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临床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2月至2020年1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18例应用抗骨吸收和(或)抗血管生成药物史患者。按照患者用药方案特点分为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组和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组三类。其中女性15例,男性3例;平均年龄62.4岁(范围:27~87岁)。共有31颗患牙有拔牙指征。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进行患牙拔除,术后密切随访。观察拔牙创伤口黏膜愈合状态,是否肿胀、有无瘘管、有无脓液及骨质暴露,评价患者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计18例,其中骨质疏松9例,恶性肿瘤9例。用药方案中采用低剂量抗骨吸收药物10例,高剂量抗吸收药物5例,高剂量抗骨吸收药物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3例。本组18例患者共31颗患牙采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进行拔除,局部麻醉下完成13例,全身麻醉下完成5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3.2个月(3~51个月)。18例患者绝大多数拔牙创[97%(30/31)]恢复理想。1例患者右下颌第三磨牙拔牙位点在术后1个月时出现颌骨暴露,形成MRONJ,其余6个拔牙位点愈合理想。结论在MRONJ潜在风险患者中,应用翻瓣联合骨管技术拔牙方案可以安全、有效缓解口腔内牙齿炎症。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