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和恒牙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与唾液腺分泌相关分子的表达差异,为使用SHED或DPSC治疗唾液...
详细信息
目的探讨人乳牙牙髓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the pulp of human exfoliated deciduous teeth,SHED)和恒牙牙髓干细胞(dental pulp stem cells,DPSC)的一般生物学特性及与唾液腺分泌相关分子的表达差异,为使用SHED或DPSC治疗唾液腺分泌功能低下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培养SHED和DPSC至第4、7代,使用组织块法原代培养人下颌下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使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物;分别使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长时间动态活细胞成像及数据分析系统IncuCyte ZOOM检测细胞增殖;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与分泌相关的分子表达。结果第4和7代SHED及DPSC均呈长梭形贴壁生长。4组细胞均阳性表达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物CD29、CD44、CD73和CD90,阴性表达上皮干细胞标志物CD49f和CD117。4组细胞增殖无差异。与第4代SHED相比,第7代SHED中与水分泌相关的毒蕈碱型乙酰胆碱受体1(muscarinic acetylcholine receptor 1,MR1)和MR3、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 5,AQP5),与蛋白质分泌相关的β1-肾上腺素受体(β1-adrenoceptor,β1-AR)及分泌蛋白α-淀粉酶和黏蛋白5B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2-AR的表达显著降低(P〈0.05)。与第4代DPSC相比,第7代DPSC中MR3、β2-AR和α-淀粉酶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R1、AQP5、β1-AR和黏蛋白5B表达降低(P〈0.05)。与1例同年龄段人的下颌下腺组织及其原代上皮细胞相比,第4和7代SHED中各分子表达均低。与同年龄段人的下颌下腺原代上皮细胞相比,第4代DPSC中AQP5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他分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7代DPSC中AQP5、β1-AR、α-淀粉酶和黏蛋白5B表达显著降低(P〈0.05),其他分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和7代DPSC中各分子的表达均显著低于人下颌下腺组织中的表达(P〈0.01)。结论与DPSC相比,SHED生长稳定,与唾液腺水和蛋白质分泌相关的分子表达较低;SHED可成为唾液腺组织工程及治疗唾液腺分泌功能低下的种子细胞,且第4至7代SHED均可用于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牙髓再血管化的方法,研究体外培养扩增的自体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e,SCAP)在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组织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3只比格犬SCAP,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克隆形成实验、成骨、成...
详细信息
目的应用牙髓再血管化的方法,研究体外培养扩增的自体根尖牙乳头干细胞(stem cells from apical papillae,SCAP)在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组织再生中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3只比格犬SCAP,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包括:克隆形成实验、成骨、成脂、成软骨等多向分化性能以及干细胞相关表面标志物。建立年轻恒牙根尖周炎模型,通过根管冲洗和封药严格控制感染。将24颗实验牙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的正常发育牙齿;根尖引血组:刺破根尖引血入根管;外周血组:根管内导入外周血;外周血重悬SCAP组:外周血重悬SCAP后导入根管。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3组在完成牙髓再血管化后均行严密的冠向封闭,定期拍摄根尖X线片,观察牙根发育情况,12周后获取犬颌骨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分离培养的犬SCAP具有克隆形成能力、成骨、成脂和成软骨等多向分化潜能,STRO-1、CD146呈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呈阴性表达。在进行牙髓再血管化12周后,在感染控制的牙根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根管壁增厚。组织学观察发现,在根尖引血组和外周血组织中根管内壁形成的新生组织均含有骨陷窝样结构,并且在外周血组中新组织与原根管壁易于分离;而在外周血重悬SCAP组根管内壁新形成的组织中可见牙本质小管样结构,无骨陷窝样结构,且厚度大于前两组,但牙本质小管的方向不一致。结论在控制感染的前提下,SCAP在年轻恒牙根尖周炎组织再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数量的缺乏,通过根尖来源的内源性SCAP可能不足以获得真正的组织再生,而导入足够量的体外分离培养的外源性SCAP可能会实现这一目标。
目的:应用蒙特卡罗方法建立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为进一步分析^(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头颈部肿瘤的剂量分布提供依据。方法:应用MCNP4C软件(截面库DLC-200)建立6711型^(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计算其剂量率常数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与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2004年发布的TG43UI报告推荐值对比验证^(125)I模型。利用该模型,采用ICRU44报告推荐的成人不同骨介质的元素组成及密度编写MCNP材料卡,计算^(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结果:应用MCNP4C软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的几何形态及规格符合AAPM的TG43UI要求。模拟得到了^(125)I模型剂量率常数Λ=0.977 78 c Gy/(h·U)及在水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函数值,并得出^(125)I模型在不同骨介质中的径向剂量分布。在同样的介质深度,^(125)I粒子的剂量沉积能力自骨皮质、骨松质、软骨、水、黄骨髓、红骨髓依次递减。在介质深度分别为0.01、0.1、1 cm处,^(125)I粒子在骨皮质中的剂量沉积分别是在水中的12.90倍、9.72倍、0.30倍。结论:本研究建立的^(125)I放射性粒子模型可靠性好,可用于后续在骨介质中的模拟计算。^(125)I放射性粒子在不同的骨介质中的剂量分布不等同于水,能量主要沉积在骨介质表面,因此在制定靶区毗邻骨组织的^(125)I粒子植入计划时应考虑骨介质的影响。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