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20 篇 期刊文献
  • 129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34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661 篇 理学
    • 391 篇 生态学
    • 114 篇 大气科学
    • 70 篇 地质学
    • 51 篇 地理学
    • 22 篇 生物学
    • 10 篇 化学
    • 9 篇 数学
  • 590 篇 工学
    • 199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48 篇 农业工程
    • 94 篇 城乡规划学
    • 72 篇 水利工程
    • 41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41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37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8 篇 建筑学
    • 28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2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417 篇 农学
    • 371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29 篇 林学
    • 17 篇 畜牧学
    • 17 篇 草学
    • 10 篇 作物学
  • 205 篇 管理学
    • 153 篇 公共管理
    • 24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6 篇 工商管理
    • 12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60 篇 经济学
    • 42 篇 应用经济学
    • 29 篇 理论经济学
  • 18 篇 历史学
    • 13 篇 考古学
  • 14 篇 医学
  • 9 篇 教育学
    • 8 篇 教育学
  • 5 篇 法学
  • 3 篇 艺术学
  • 2 篇 文学
  • 1 篇 哲学

主题

  • 93 篇 多环芳烃
  • 45 篇 土壤
  • 35 篇 生态系统服务
  • 33 篇 土地利用
  • 32 篇 中国
  • 29 篇 气候变化
  • 24 篇 深圳市
  • 23 篇 天津
  • 23 篇 黑河中游
  • 23 篇 北京
  • 22 篇 可持续发展
  • 21 篇 生态风险
  • 18 篇 土地利用变化
  • 18 篇 物种多样性
  • 17 篇 景观格局
  • 17 篇 生态安全格局
  • 16 篇 空间分布
  • 16 篇 吸附
  • 15 篇 空间格局
  • 15 篇 物种丰富度

机构

  • 1,262 篇 北京大学
  • 49 篇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
  • 32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21 篇 教育部地表过程模...
  • 20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19 篇 中国地理学学会自...
  • 19 篇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
  • 18 篇 天津市环境保护局
  • 18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18 篇 中国农业大学
  • 18 篇 云南大学
  • 17 篇 兰州大学
  • 13 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
  • 13 篇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
  • 13 篇 石油大学
  • 13 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 12 篇 中国地质大学
  • 12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0 篇 中国土地学会土地...
  • 10 篇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

作者

  • 169 篇 陶澍
  • 118 篇 彭建
  • 105 篇 李双成
  • 103 篇 王学军
  • 97 篇 蒙吉军
  • 79 篇 许学工
  • 79 篇 方精云
  • 72 篇 吴健生
  • 68 篇 徐福留
  • 60 篇 刘焱序
  • 54 篇 沈泽昊
  • 54 篇 周力平
  • 50 篇 蔡运龙
  • 44 篇 刘文新
  • 42 篇 张巍
  • 40 篇 王仰麟
  • 40 篇 李本纲
  • 38 篇 曹军
  • 32 篇 沈伟然
  • 31 篇 唐志尧

语言

  • 1,348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
1349 条 记 录,以下是1051-1060 订阅
排序:
泥炭样品的AMS ^(14)C年龄测定: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
收藏 引用
第四纪研究 2007年 第4期27卷 499-506页
作者: 李宜垠 魏芳 周力平 北京大学地理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沉积物14C的年龄测定一直是第四纪年代学研究的热点。文章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内蒙古库伦泥炭剖面的泥炭全样、植物残体和孢粉浓缩物进行了AMS14C测年比较研究。从泥炭沉积物中提取用于AMS14C测年的孢粉浓缩物的关键步骤包括:过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安徽牯牛降的植物多样性垂直分布特征——兼论山顶效应的影响
收藏 引用
山地学报 2007年 第2期25卷 160-168页
作者: 沈泽昊 胡志伟 赵俊 王会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牯牛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黄山-武夷山区的一分,人为干扰较轻,植被保存状况良好,是这一生物多样性中心基本特征的代表性区域。牯牛降地区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的分布特征尚缺少系统的研究报道。对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阶地砾石的统计特征看保德至克虎段河流演化
收藏 引用
地理科学 2007年 第4期27卷 567-572页
作者: 刘运明 李有利 吕红华 李新坡 北京大学地理科学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通过对保德至克虎段不同地点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的野外统计与测量,并对不同地点和不同阶地上砾石的岩性、粒径和产状进行对比,发现同一地区不同阶地砾石岩性具有很好的相似性,不同地区同一阶地砾石中灰岩砾石成分从上游向下游由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提取土壤中23种有机氯农药:微波法与索氏法对比
收藏 引用
环境化学 2007年 第6期26卷 854-855页
作者: 蒙冰君 刘煜 王文涛 卢晓霞 陶澍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本文研究了微波辅助提取土壤中23种有机氯农药的提取效果,并与传统的索氏提取方法作了系统对比.另外,对采集于河北省某地污灌土壤的样品进行两种方法提取效率的对比分析。[第一段]
来源: 评论
构造成因的沟谷建模及可视化
收藏 引用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7年 第3期27卷 127-132页
作者: 邱祝礼 李有利 南峰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尝试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模型等多个层次构建构造成因的沟谷形成、演变的动态地貌模型。同时,以新疆玛纳斯河西岸红山嘴电站Ⅲ级阶地上的沟谷为例,对模型进行动态三维可视化。模型演算与可视化的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所研究地...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京耕地流失的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
收藏 引用
资源科学 2007年 第4期29卷 158-163页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北京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学系土地科学中心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京绿色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收藏 引用
地理科学进展 2007年 第5期26卷 48-56,127-128页
作者: 孙海清 许学工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本文从"绿色空间"这一城市发展中人与自然统筹的切入点入手,通过对北京市域绿色空间格局和演化过程的追踪,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对1992年、1996年、2000-2004年土地变更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计算绿色空间的信息熵,分区域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作为地下过程的土壤呼吸:我们理解了多少?
收藏 引用
植物生态学报 2007年 第3期31卷 345-347页
作者: 方精云 王娓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地下生态过程显著地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碳有35%~80%分配到地下(Ryan et al.,2004),10%以枯枝落叶的形式进入土壤(Raich&Nadelhoffer,1989);储存在枯枝落叶和土壤中的碳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0%~90%(Dixon...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东温带植被生长季节的空间外推估计
收藏 引用
生态学报 2007年 第1期27卷 65-74页
作者: 陈效逑 胡冰 喻蓉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资源与环境地理系 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利用地面植物物候和遥感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数据,以及一种物候-遥感外推方法,实现植被生长季节从少数站点到较多站点的空间外推。结果表明:(1)在1982~1993年期间,中国东温带地区植被生长季节多年平均起讫日期的空间格...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1981~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D辑) 2007年 第6期37卷 804-812页
作者: 方精云 郭兆迪 朴世龙 陈安平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生态学系北京大学地表过程与分析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1
利用森林和草场资源清查资料、农业统计、气候等地面观测资料,以及卫星遥感数据,并参考国外的研究结果,对1981-2000年间中国森林、草地、灌草丛以及农作物等陆地植被的碳汇进行了估算,并对土壤碳汇进行了讨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