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潜力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国内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评估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有可能是碳汇抑或是碳源,且规模大小处于变化之中,取决于生态系统的内部属性和外部影响因素的作用。整体上,目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是一个规模大约在0.25 Pg C yr;大小的碳汇,可以有力地支撑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未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应当采用更加可靠的方法和数据,减少误差和不确定性。通过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状况,可以为制定区域“碳中和”方案、实现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的低碳增汇目标等提供科学依据。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控制化石燃料排放、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碳汇(下简称陆地碳汇)功能,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的基本路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从全国及省域尺度上系统评估碳排放和陆地碳汇状况,对于我国及各省市制定合理的减排规划、实现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翔实数据,对全国和省域尺度1980~2020年间碳排放量、清洁能源减排量、陆地碳汇进行系统概算,并评估清洁能源和生态系统碳汇在缓解碳排放、实现相对减排中的贡献(简称减排贡献,是表征碳中和水平的测度).在全国尺度上,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量均表现出显著增长趋势,但单位GDP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省域尺度上,多数省份表现出与全国类似的变化趋势,但省际间差异明显.过去40年间我国清洁能源的总体减排贡献不大,但近年减排贡献显著上升,已接近当前碳排放量的20%;省域尺度上,各省的清洁能源开发状况相差悬殊,大多数省份的减排贡献都较为有限.基于实测数据的估算结果表明,1980年代~2010年代间,我国陆地碳汇总量抵消了同期总碳排放的15.1%;虽然陆地碳汇呈显著增长趋势,但由于排放增长更快,导致碳汇抵消比例由1980年代的30.5%下降至2010年代的12.9%.在省域尺度上,各地碳汇大小差异较大:碳汇总量最大的为内蒙古,是碳汇最小的上海的81倍;各省单位面积碳汇变动于0.04~0.68 t C/(公顷年)之间,其中福建最大(0.68 t C/(公顷年)),青海最小(0.04 t C/(公顷年)),全国平均为0.22 t C/(公顷年).本研究建议在未来减排增汇工作中,要重点关注能源利用效率提升,采取分省份、分区域、分批次地实现碳达峰的策略;要进一步发掘各省清洁能源开发潜力;要充分发挥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采取“最优生态系统布局、最优物种配置、最优生态系统管理”的“三优”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实现碳汇最大化的目的.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