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全球性话题,能源对各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德两国在能源领域开展了大量合作项目,致力于探索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尽早实现“碳中和”目标。翻译在两国能源的交流与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自2021年12月以来在某中德合作能源项目担任项目实习生,主要负责德语能源报告的翻译和审校。随着项目内部工作的增加,包括能源报告在内的翻译任务被大量外包给翻译公司。此举本应降低项目内部的工作负荷,但由于项目管理上的疏忽,外包翻译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项目内部审校者的工作量大幅上升。审校过程中发现的大量翻译错误让笔者意识到了翻译项目管理的重要性。因此,笔者决定以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撰写的报告——《农业光伏:农业与能源转型的机遇》的审校工作为例,探寻以下研究问题的答案:如何从项目管理方面提高外包翻译任务的质量,以减少审校工作负荷?为了解该报告外包翻译中的错误类型,笔者在对比了多个中外的翻译质量评估标准后,最终选用Peter ***的科技翻译质量评估标准作为划分依据。该报告翻译中的错误主要分为五类,分别是:严重事实性错误(S3)、事实性错误(S2)、二类本地化错误(K2)、一类本地化错误(K1)以及术语翻译错误。通过分析错误的具体产生原因,可以发现,两类本地化错误以及部分术语错误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翻译难点、确定目标读者群体、提供术语库及参考资料等项目管理手段避免。此外,笔者还归纳了三种方法:图片确定法、创造新术语以及与原作者及其团队沟通,以解决审校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通过对比《DIN EN ISO 17100翻译服务-翻译服务要求》中的项目管理标准流程以及笔者所在能源项目的项目管理流程,并结合该报告外包翻译中出现的具体错误类型,本文就改进项目管理提出了以下建议:一、行政管理方面:通过试译等方法考核译员,和翻译公司联合挑选译员;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规定翻译质量保证的条款。再者,建议在今后的翻译合同中引入分期付款制度,待项目经理确认外包翻译质量合格后,再给翻译公司结清尾款。这些措施有助于整体提高翻译质量。二、项目准备方面:分析原文,确定目标群体等重要因素,并整理项目以往的背景资料,分发给翻译公司、译员及项目内部人员。翻译公司及译员应根据对目标读者群体的分析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此举有利于避免一类和二类本地化错误。同时,翻译公司应根据项目所给的背景资料创建并不断更新术语库,此举有助于避免外包翻译中出现大量术语翻译错误及术语翻译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三、翻译进行过程:项目经理、审校与译员保持直接沟通,定期监督翻译进度,督促译员根据所给材料建立语料库并及时更新。在翻译过程中,译员可以将自己无法解决的翻译困难汇编成一份清单,并将其发送给项目经理,借助项目内部专家或外部专家的专业知识解决这些翻译问题。四、项目后期跟进:项目经理及审校应与译员沟通,确保其认真对待审校反馈。翻译公司及译员应主动对外包翻译中的翻译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及追踪,以便在未来的翻译任务中尽可能减少或避免这些错误。以上的项目管理手段主要从赋能和监督两条思路出发:赋能指的是通过项目提供的背景资料、目标读者群体定位、能源专家联系方式等信息,帮助翻译公司及译员弥补专业知识上的差距,从而减少相应的翻译错误;监督指的是通过完善合同条款、引入分期付款、监督语料库和术语库的搭建与更新、监督翻译进度等管理手段,让翻译公司更加重视对其翻译质量的把控。最后,笔者认为,单从翻译错误的审校方面分析问题不够全面,而是应同时从翻译项目管理方面入手。外包翻译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够发挥出它的最大作用,缺乏对项目管理的重视则会导致翻译质量的下降以及项目内部实际工作量的增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