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333 篇 期刊文献
  • 9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42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97 篇 理学
    • 245 篇 大气科学
    • 40 篇 生态学
    • 23 篇 化学
    • 3 篇 生物学
    • 2 篇 物理学
  • 130 篇 工学
    • 67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24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9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7 篇 农业工程
    • 9 篇 水利工程
    • 4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城乡规划学
    • 2 篇 电气工程
    • 2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 篇 土木工程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建筑学
    • 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1 篇 软件工程
  • 34 篇 农学
    • 3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7 篇 管理学
    • 5 篇 公共管理
  • 4 篇 经济学
    • 3 篇 理论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法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公安学

主题

  • 26 篇 臭氧
  • 21 篇 pm2.5
  • 18 篇 非均相反应
  • 17 篇 挥发性有机物
  • 17 篇 细颗粒物
  • 13 篇 二次有机气溶胶
  • 13 篇 来源
  • 12 篇 源解析
  • 11 篇 颗粒物
  • 9 篇 大气污染
  • 9 篇 珠江三角洲
  • 9 篇 vocs
  • 9 篇 北京
  • 8 篇 来源解析
  • 8 篇 排放因子
  • 8 篇 甲醛
  • 8 篇 新粒子生成
  • 7 篇 多环芳烃
  • 7 篇 排放清单
  • 7 篇 pm_(2.5)

机构

  • 331 篇 北京大学
  • 52 篇 清华大学
  • 40 篇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
  • 16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13 篇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
  • 11 篇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
  • 10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8 篇 暨南大学
  • 8 篇 中山大学
  • 7 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
  • 7 篇 河北科技大学
  • 7 篇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
  • 7 篇 中国海洋大学
  • 6 篇 广东省环境监测中...
  • 5 篇 同济大学
  • 5 篇 清华-伯克利深圳学...
  • 5 篇 江苏省大气环境与...
  • 4 篇 苏州科技大学
  • 4 篇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
  • 4 篇 天津大学

作者

  • 73 篇 胡敏
  • 63 篇 曾立民
  • 45 篇 张远航
  • 40 篇 郭松
  • 39 篇 朱彤
  • 29 篇 zeng limin
  • 29 篇 王雪松
  • 29 篇 蔡旭晖
  • 29 篇 吴志军
  • 29 篇 hu min
  • 28 篇 陆克定
  • 27 篇 邵敏
  • 27 篇 陆思华
  • 22 篇 宋宇
  • 21 篇 尚静
  • 19 篇 guo song
  • 18 篇 黄晓锋
  • 18 篇 何凌燕
  • 17 篇 闫才青
  • 17 篇 shao min

语言

  • 422 篇 中文
  • 1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
423 条 记 录,以下是111-120 订阅
排序:
氯气的大气化学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4年
作者: 藏琪 谭照峰 陆克定 张远航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氯气(molecular chorine, Cl2)是大气中重要的活性氯化合物之一,除了对人体健康产生直接危害,还通过影响大气氧化性对大气复合污染和全球气候变暖产生非线性作用. Cl2通过光解反应,产生Cl自由基,后者可以氧化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NO_x光解测量装置的观测应用实例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15年 第3期35卷 670-676页
作者: 曹玮 曾立民 吴宇声 于雪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北京100871 中国环境出版社 北京100062
将一套基于NO2光解原理自主设计的光解与Thermo 42i系列氮氧化物分析仪的化学发光检测联用,应用于四川资阳乡村站的外场观测中.结果发现,在进样流量170 m L·min-1、光源温度20℃、光源功率约60 W的条件下,该套自主设计的光解...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NO_x光解测量装置的设计与测试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14年 第11期34卷 2911-2917页
作者: 曹玮 曾立民 吴宇声 于雪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北京100871 中国环境出版社 北京100062
根据二氧化氮的光解反应原理,自主设计、装配了一套氮氧化物光解反应装置,并将其与Thermo 42系列氮氧化物分析仪的化学发光检测联用,进行了不同条件下(分别为标气流量、臭氧流量、光源温度、功率、样品湿度)NO2光解转化效率的测试.结...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历史上和未来CFC-11和CFC-12的排放量计算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10年 第9期30卷 1758-1765页
作者: 王凤 张剑波 冯金敏 刘德英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 北京100871
基于CFC-11(CCl3F)和CFC-12(CCl2F2)在家用制冷、工商制冷、汽车空调、气雾剂、烟草和泡沫等应用行业的消费数据、淘汰进程等计算了中国历年CFC-11和CFC-12的消费量,进而利用相应的排放方程计算了其历年排放量及未来的预测排放量.计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京市PM_(10)自动监测网络优化研究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 2012年 第2期33卷 525-531页
作者: 齐玲 赵越 谢绍东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北京100044
北京市26个PM10监测站点2007-07-01~2008-06-30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应用正矩阵因子分析法将这些监测站点划分区域,使得每个区域具有独特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依据各类区域的去除偏差识别冗余信息站点,优化监测网络.结果表明,北京市PM10监...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民用燃煤含碳颗粒物的排放因子测量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学报 2007年 第9期27卷 1409-1416页
作者: 刘源 张元勋 魏永杰 窦晗 顾达萨 曾立民 邵敏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北京100871
通过烟尘罩稀释通道系统采样,实验室模拟民用燃煤的燃烧方式,获取了不同成熟度的散煤、蜂窝煤的PM2.5、EC和OC的排放因子.民用燃煤的排放与煤炭成熟度有很大相关,不同煤种排放因子差距很大.在6种实验煤炭中,烟煤散烧的排放因子较大,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深圳城市大气中非甲烷烃季节变化特征
收藏 引用
中国环境科学 2018年 第2期38卷 418-425页
作者: 朱波 王川 于广河 曾立民 黄晓锋 何凌燕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环境与能源学院城市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55 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 环境实验室广东深圳518057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1
应用GCMS-QP2010对深圳2015~2016年4个季节大气56种非甲烷碳氢化合物(NMHCs)进行在线监测分析.从成分来看,四季总NMHCs平均浓度为23.6×10^(-9),呈现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的变化特征,其中烷烃比例最高(65.4%~74.7%),其次是...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珠三角地区有机硝酸酯的模拟及其对臭氧生成的化学影响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8年 第3期48卷 366-378页
作者: 陈肖睿 王海潮 陆克定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1
有机硝酸酯是大气污染过程中重要的二次污染物,与臭氧和气溶胶的生成密切相关.本研究以珠三角后花园地区2006年的综合观测数据为基础,基于盒子模型搭载RACM2机理对有机硝酸酯开展模拟.结果表明RACM2高估了日间有机硝酸酯生成速率,优化了...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正矩阵因子分解法评价北京市PM10和SO2监测网络
收藏 引用
环境科学 2010年 第3期31卷 560-565页
作者: 郜涛 谢绍东 薄宇 赵越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联合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1 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 北京100044
为辨识北京市大气污染物变化规律相同的区域,筛选监测网络中表征冗余信息的监测点,使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法分别对北京市PM10和SO2监测网络进行分析与评价.分析获得北京市PM10和SO2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PM10浓度春季最高,夏季较低;SO2浓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实测PM2.5化学组分估算其有效吸湿参数和含水量:理论模型与实例分析
收藏 引用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6年 第7期46卷 976-985页
作者: 刘玥晨 吴志军 谭天怡 王玉珏 秦艳红 郑竞 李梦仁 胡敏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北京100871
PM_(2.5)吸湿性和含水量是揭示霾形成机制的重要参数.本文发展了基于κ-K?hler理论和ZSR方法,利用实测化学组分估算大气PM_(2.5)有效吸湿参数κ和含水量的计算模型,并以北京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研究显示可以通过PM_(2.5)质量浓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