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单中心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囊性肾癌的结果,并将其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进行对比,探究术后肾功能和肿瘤学结局。方法:纳入2010—202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eki...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单中心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囊性肾癌的结果,并将其与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数据库进行对比,探究术后肾功能和肿瘤学结局。方法:纳入2010—2023年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Peking University Third Hospital,PUTH)泌尿外科行肾部分切除术的囊性肾癌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并统计基线特征。分别采用肾动态显像和加入了中国种族系数的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hinese Coefficients for Chronic Kidney Disease Epidemiology Collaboration,C-CKD-EPI)公式测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并绘制肾功能的变化曲线,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生存状态。纳入SEER数据库中2000—2020年的囊性肾癌病例,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以平衡与PUTH患者数据的差异,采用Kaplan-Meier方法描绘PUTH队列和SEER队列的肿瘤特异性生存率(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曲线。结果:PUTH患者队列和SEER数据库中的患者队列分别纳入了38例和385例患者,PSM后各筛选出31例和72例,患者的基线特征仅在肿瘤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PSM后在CSS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SEER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12.5个月,10年生存率为97.2%,PUTH队列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0个月、10年生存率为100.0%。肾动态显像测定的eGFR与基于肌酐估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术前、术后短期、术后长期之间的e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具体为术后短期肾功能下降,术后长期肾功能恢复。结论: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囊性肾癌是安全可行的,具有较好的肾功能和肿瘤学结局。
目的:肱骨大结节角(greater tuberosity angle,GTA)和峰盂角(critical shoulder angle,CSA)通常作为影像学标记用于描述肱骨大结节和肩峰的形态,本研究分析肩袖撕裂患者GTA和CSA的变化趋势和风险阈值,并探讨肩袖撕裂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方法:从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共回顾性纳入130例患者,根据南加州骨科研究所(Southern California Orthopaedic Institute,SCOI)的分类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部分肩袖撕裂(关节侧)组;C组,部分肩袖撕裂(滑囊侧)组;D组,全层肩袖撕裂组。在单盲条件下,由同一组医生分别在手臂中立位的肩胛骨正位X线片上测量GTA和CSA,分析其对肩袖撕裂的诊断价值,同时对可能影响肩袖撕裂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AUC),在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内,肩袖撕裂组(B、C、D组)的GTA和CSA分别为0.736和0.673,肩袖撕裂患者的GTA和CSA临界值(cut-off value)分别为70.5°和39.5°。与对照组相比,各肩袖撕裂组在身高、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层肩袖撕裂组(D组)患者的年龄更大(P<0.05,临界值为56.5岁),比A、B组身高更低(P<0.05,临界值为1.58 m)。散点图和回归分析显示,GTA与CSA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肩袖撕裂组在性别、优势肩和吸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大的GTA(>70.5°)和CSA(>39.5°)可能对诊断肩袖撕裂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相较而言,GTA的诊断价值更高;年龄>56.5岁、身高<1.58 m的患者更易发生全层肩袖撕裂;性别、优势肩、吸烟既不是危险因素,也不是保护因素。
目的探讨肢端黑色素瘤中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第11号染色体拷贝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8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病理科经手术切除后诊断明确的肢端黑色素瘤标本33例。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检测肿瘤中CCND1基因和第11号染色体着丝粒拷贝数,分析两者拷贝数变化的关系,并分析CCND1拷贝数异常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33例肢端黑色素瘤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8例,年龄范围22~86岁。63.6%(21/33)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有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其中同时伴第11号染色体多体者占21.2%(7/33)。27.3%(9/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低拷贝增加,其中4例(4/33,12.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36.4%(12/33)的病例CCND1基因拷贝数呈高拷贝增加,其中3例(3/33,9.1%)同时伴有第11号染色体多体。CCND1低拷贝增加组中未见CCND1/CEP11比值≥2.00者;高拷贝增加组中CCND1/CEP11比值≥2.00者共11例(11/12)。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Breslow厚度、溃疡和Clark分级无相关性(P>0.05)。结论CCND1基因拷贝数增加是肢端黑色素瘤的重要分子改变,部分CCND1拷贝数增加的肢端黑色素瘤患者可同时存在第11号染色体多体,这部分患者CCND1拷贝数增加可能是第11号染色体多体的伴随表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