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分析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的风险因素,为感染预防提供证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自2002年1月至2019年1月,本单位共计完成20549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诊断术后关节感染62例,其中男性54名、女性8名,平均年龄26.5岁。根据每年手术例数,我们采用分层抽样的方式选择了638名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电子病历系统采集患者基本信息和手术相关信息后,先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潜在风险因素,然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建立风险预测模型。另构建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模型对术后感染可能性进行预测,并与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比较。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了14个术后关节感染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社会经济状况、伴随操作、单束或双束重建、切口数量、止血带时间、引流管数量、预防性抗生素、既往膝关节手术和伴随疾病。Logistic回归模型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55.6%,准确性为60%,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43。ANN模型的敏感性为80%,特异性为89.9%,准确性为90%,AUC为0.917。结论: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关节感染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BMI、社会经济状况、止血带时间、引流管数量和既往膝关节手术。Logistic模型和ANN模型均展现了良好的预测效力,而ANN模型的准确性更佳。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alus,OLTs)是踝关节常见疾病。直径<10.2 mm病变,常行骨髓刺激术治疗;更大的囊性病变(HeppleⅤ型),常行骨软骨或骨-骨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大多数的OLTs位于中心内侧和中心外侧^([1]),后外侧...
详细信息
距骨骨软骨损伤(osteochondral lesions of talus,OLTs)是踝关节常见疾病。直径<10.2 mm病变,常行骨髓刺激术治疗;更大的囊性病变(HeppleⅤ型),常行骨软骨或骨-骨膜移植术进行治疗。大多数的OLTs位于中心内侧和中心外侧^([1]),后外侧OLTs不到10%,但暴露后外侧病灶并不容易。对于外侧中后部的病变,单纯关节切开可能无法暴露病变,Chaput截骨在尽量减少创伤的情况下,可充分暴露病变位置。
目的:总结外侧半月板前角-前体部损伤的临床分型及相应手术策略并评估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87例外侧半月板前角-前体部损伤患者病例资料,总结撕裂类型和手术策略,根据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前角-前体部损伤占所有外侧半月板损伤的10.8%。依据撕裂类型将外侧半月板前角-前体部损伤分为5型,其中Ⅰ型为复合撕裂,表现为水平撕裂合并某一层垂直撕裂,并根据垂直撕裂的部位分为Ⅰa、Ⅰb、Ⅰc三种亚型;Ⅱ型为水平撕裂;Ⅲ型为垂直撕裂,并根据移位情况和形态分为Ⅲa、Ⅲb、Ⅲc三种亚型;Ⅳ型为松散型,发生在前角;Ⅴ型为缺失型,半月板前角-前体部消磨殆尽。对于常规手术入路无法处理的Ⅰb型和Ⅱ型损伤,附加外下入路进行操作并视情况进行Outside-in缝合。87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5.1±5.7月(19~31月)。末次随访时IKDC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分别为64.5±7.4 vs 84.3±6.9和73.3±5.1 vs 90.1±5.0,均P<0.05)。结论:基于不同分型采取相应手术策略是治疗外侧半月板前角-前体部损伤的有效方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