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环境效率评价结果会直接关系到被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 unit, DMU)的切身利益,因此考虑DMU间的非合作博弈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能源环境效率评价结果的接受度.本文针对能源环境系统内部的“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两阶段典型特征,...
详细信息
能源环境效率评价结果会直接关系到被评价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 unit, DMU)的切身利益,因此考虑DMU间的非合作博弈关系将有助于提高能源环境效率评价结果的接受度.本文针对能源环境系统内部的“能源利用-环境保护”两阶段典型特征,基于“先子系统博弈后总系统集成”的思路提出非合作博弈两阶段DEA效率评价模型,并证明了模型算法的收敛性、最优解是纳什均衡点且具有唯一性.进一步将本文方法应用到2019年我国30个省级行政区能源环境效率评价问题中,研究发现:1)我国能源环境总系统效率及各阶段子系统效率均呈现区域不平衡性,表现为“东-中-西-东北”依次递减特征;2)多省处于“低能源利用-低环境保护”发展模式,地区转变能源环境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东部地区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而中西及东北地区两阶段效率均需改善.基于以上发现,本文针对各省能源环境发展模式给出具体改进方向,对我国提高能源环境效率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意义]基于科技基金共同资助的视角,探究区域联合创新现状,为构建高效且合理的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复杂网络分析、逐步回归法等对区域联合创...
详细信息
[目的/意义]基于科技基金共同资助的视角,探究区域联合创新现状,为构建高效且合理的区域创新协同机制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国内地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复杂网络分析、逐步回归法等对区域联合创新的布局态势及影响效果展开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东部地区参与共同资助的论文数量最多且学术影响力最高;各地区的区域联合创新水平逐年提高,对共同资助的依赖度不断降低;地缘邻近性和资源互补性是区域间以共同资助形式实现联合创新的主要驱动力;基准回归结果发现,论文数量和学术影响力对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论文数量的影响性稳定且持久,学术影响力和成果新颖性的影响效力更大,但持久性较弱,后者的促进作用有一定滞后性;异质性检验发现,论文数量和学术影响力对东部和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最大;递进影响分析表明,共同资助形式下的区域联合创新会成为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潜在动力。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