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置入时机对高危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短期效果评价和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01至2015-12收治并应用IABP辅助CABG的197例高危冠心病患者,男性91例(46.2%),平均动脉压为(70.3±8.2)mm Hg(1 mm Hg=0.133 k Pa)。根据IABP置入时间分为术前置入组(n=89)和术中、术后置入组(n=108)。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情况,以及机械通气率、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价两组的生存情况,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性(ROC)曲线和约登指数评估危险因素对病死率的最佳预测阈值和相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197例患者的主动脉阻断时间为(86.7±37.3)min,体外循环平均时间为(147.3±18.4)min。两组间年龄、性别比例、肌酸激酶同功酶、肌钙蛋白I、肌酐、平均动脉压、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评分等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前置入组与术中、术后置入组比较,术后48 h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mmol/L,130.6±25.4 vs149.7±18.2),机械通气时间(h,81.5±10.3 vs 107.9±11.5)、总住院时间(d,21.3±4.1 vs 27.7±9.4)显著减少,急性肾损伤(3.4%vs23.1%)、脑并发症(5.6%vs 19.4%)和术后30天死亡率(4.5%vs 36.1%)的发生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术前置入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较术中、术后置入组显著延长(d,27.9±1.2 vs 16.5±2.2,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再置入IABP(比值比=2.37,95%可信区间:1.42~5.72,P=0.01)为预测术后30天病死率的重要因素。ROC曲线显示再次置入IABP预测患者术后30天病死率的敏感性为75.3%,特异性为67.4%。结论:对于高危CABG的患者,术前置入IABP辅助治疗有助于降低术后心肌酶峰值,缩短呼吸机支持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短期病死率。再次置入IABP是短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目的:建立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模型,为进一步探索肺动脉高压机制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取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随机选取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15只分离肺动脉后将血管置于培养液中,并接入体外循环系统;以新鲜肝素化兔血灌流培养48 h,灌注压力维持40 mm Hg(1 mm Hg=0.133 k Pa);期间通过调节膜肺给氧量控制血氧饱和度,建立3个模型组(n=5):高饱和度组(90%~100%)、中饱和度组(65%~75%)、低饱和度组(40%~50%)。转流结束后获取离体血管和正常对照组兔肺血管行病理形态分析、肺动脉组织IPP6.0定量分析以及匀浆一氧化氮含量分析比较。结果:3个模型组转机时间均达到48 h,压力稳定控制在40 mm Hg,血氧饱和度由高到低分别为(97.94±1.01)%、(72.14±12.85)%、(43.83±8.71)%(P<0.05)。病理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兔肺动脉相比,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管壁均明显增厚;随着血氧饱和度降低,3个模型组离体培养的肺动脉弹力纤维逐渐增多、增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建立了不同血氧饱和度影响主肺动脉压力变化的离体血管模型。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