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提升人类福祉的角度构建区域社会关系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self-organizing feature map,SOFM)聚类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分类方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根据2014-2018年的统计数据,采用多目标优化分析(multi objective optimization on the basis of ratio analysis,MOORA)计算中国31个省份的区域社会关系指数(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各省份的区域社会关系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1)中国区域社会关系发展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区域社会关系指数由2014年的0.176上升至2018年的0.187;2)区域社会关系指数由高到低依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3)区域社会关系指数较高的地区,既有较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浙江),又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如青海、西藏、宁夏).本文为区域社会关系的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具体可行的计算方法,为改善区域个体社会关系、提升区域人类福祉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面临经济发展与脆弱生态环境保护间的突出矛盾。生态系统服务的定量研究是生态可持续管理的重要科学依据,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为例,结合中高分辨率遥感数据和生物物理模型准确量化了2000-2018年关键生态系统服务,基于Getis-Ord G*方法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格局,考虑地理数据的空间自相关性选取了空间回归模型探索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净初级生产力(NPP,Net primary productivity)、土壤水蚀控制服务(SC,Soil conservation)、产水量(WY,Water yield)及三层土壤含水量(SM1,Soil moisture of top layer;SM2,Soil moisture of middle layer;SM3,Soil moisture of bottom layer)在东部较高,防风固沙服务(SF,Sand fixation)在南部和西部较高;(2)以上生态系统服务受气候变化、景观格局、地形和土壤条件等综合影响,不同影响因素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作用存在差异。NPP受森林景观格局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影响最为显著;WY、SM1、SM2、SM3及SC受降水量的影响较为显著;风速和表层土壤砂粒含量对SF影响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景观格局和土地系统,缓解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社会-生态矛盾提供科学依据和案例参考。
大气氮沉降增加生态系统氮有效性,优势种植物对不同水平氮输入的响应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设置4个氮添加水平,分析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光合生理特性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氮(0—2 g m^...
详细信息
大气氮沉降增加生态系统氮有效性,优势种植物对不同水平氮输入的响应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设置4个氮添加水平,分析内蒙古温带草原优势种大针茅(Stipa grandis)光合生理特性对不同梯度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低氮(0—2 g m^(-2)a^(-1))处理时,大针茅叶片氮含量较低,叶绿素含量和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的活性不高,光能利用效率低,导致光系统II出现过剩激发能,光合器官受到抑制,净光合速率相对较低。适量氮添加(5—10 g m^(-2)a^(-1))提高了大针茅叶片羧化系统和电子传递系统的氮分配,进而提高了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的活性以及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增大。高氮(25 g m^(-2)a^(-1))处理时,叶片氮含量较高,但光合氮分配比例下降,降低了光合氮利用效率。大针茅光抑制程度增大,叶绿素含量、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加氧酶的活性下降,不利于生物量积累。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草原生态系统优势种的生理响应机制,并为草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