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33 篇 期刊文献
  • 100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733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313 篇 农学
    • 724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584 篇 林学
    • 34 篇 作物学
    • 28 篇 园艺学
    • 16 篇 畜牧学
    • 15 篇 草学
  • 728 篇 工学
    • 363 篇 农业工程
    • 303 篇 水利工程
    • 143 篇 林业工程
    • 59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39 篇 城乡规划学
    • 27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2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19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4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13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13 篇 土木工程
    • 12 篇 建筑学
    • 11 篇 矿业工程
    • 11 篇 安全科学与工程
    • 9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8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85 篇 理学
    • 311 篇 生态学
    • 40 篇 大气科学
    • 23 篇 生物学
    • 12 篇 地理学
  • 64 篇 管理学
    • 38 篇 公共管理
    • 19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2 篇 经济学
    • 7 篇 应用经济学
  • 7 篇 教育学
    • 7 篇 教育学
  • 5 篇 艺术学
  • 4 篇 医学
  • 3 篇 法学

主题

  • 75 篇 黄土高原
  • 62 篇 土壤水分
  • 45 篇 黄土区
  • 44 篇 水土保持
  • 41 篇 蒸腾速率
  • 40 篇 枯落物
  • 37 篇 北京山区
  • 35 篇 土地利用
  • 34 篇 土壤含水量
  • 33 篇 晋西黄土区
  • 31 篇 物种多样性
  • 30 篇 水分利用效率
  • 30 篇 土壤
  • 29 篇 退耕还林
  • 28 篇 黄土丘陵沟壑区
  • 27 篇 土壤养分
  • 27 篇 土壤侵蚀
  • 27 篇 缙云山
  • 26 篇 植被恢复
  • 25 篇 刺槐

机构

  • 1,488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159 篇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 80 篇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
  • 31 篇 内蒙古农业大学
  • 30 篇 教育部水土保持与...
  • 21 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 17 篇 水利部水土保持监...
  • 17 篇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
  • 16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15 篇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 15 篇 河北农业大学
  • 14 篇 重庆缙云山国家级...
  • 13 篇 北京市园林绿化国...
  • 13 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
  • 12 篇 沃德兰特生态环境...
  • 11 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
  • 11 篇 宁夏大学
  • 11 篇 国家林业局泡桐研...
  • 11 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10 篇 宁夏盐池荒漠生态...

作者

  • 299 篇 余新晓
  • 118 篇 朱清科
  • 101 篇 高甲荣
  • 92 篇 陈丽华
  • 86 篇 丁国栋
  • 71 篇 张志强
  • 66 篇 赵廷宁
  • 63 篇 王玉杰
  • 60 篇 王云琦
  • 58 篇 贾国栋
  • 58 篇 毕华兴
  • 57 篇 张克斌
  • 51 篇 王百田
  • 47 篇 孙向阳
  • 45 篇 鲁绍伟
  • 45 篇 朱金兆
  • 44 篇 吴斌
  • 42 篇 王冬梅
  • 42 篇 张宇清
  • 41 篇 牛健植

语言

  • 1,733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林业大学"
1733 条 记 录,以下是1011-1020 订阅
排序:
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演替规律研究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通报 2009年 第3期29卷 103-107页
作者: 王晓宁 向家平 赵廷宁 王百田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以山西省方山县土桥沟小流域为例,采用样线、样方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初步研究了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地区植被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该地区乔木层以油松、刺槐为优势种,重要值分别为117.34,69.96;灌木层以胡枝子、小叶锦鸡儿、沙棘为主,重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仿真系统的设计
收藏 引用
应用生态学报 2009年 第11期20卷 2603-2609页
作者: 朱建刚 余新晓 张振明 王琛 甘敬 王小平 李金海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 北京100029
模型方法是森林碳循环研究的有力工具.在Simulink环境下设计开发了通用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仿真系统FORCASS,从仿真系统的模式框架、设计方案和开发过程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表明,FORCASS具有可行性.该仿真系统具有如下特点:1)将森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9年 第3期16卷 196-201页
作者: 杨平 王海燕 张洪江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为了认识不同水土保持林及其配置模式对土壤养分的保护效应,以重庆四面山低山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林不同时期的土壤养分含量。该文对土壤养分含量先后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最后利...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GIS和RUSLE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评估
收藏 引用
农业工程学报 2009年 第8期25卷 157-163,I0002页
作者: 秦伟 朱清科 张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 北京100044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对基于上坡汇流面积的坡长因子算法进行改进,提出考虑上坡土地利用/覆盖对汇流影响的坡长因子算法,运用GIS和RUSLE评估黄土高原四面窑沟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多年平均侵蚀强度4399.79t/(km2·a),...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重庆四面山地区几种不同配置模式水土保持林生物多样性研究
收藏 引用
山地学报 2009年 第3期27卷 319-325页
作者: 卢炜丽 张洪江 杜士才 李根平 古德洪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市林业局
以重庆四面山地区5种人工林群落调查资料为基础,用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ner指数、Simpson指数)、均匀度指数(Pielou)和物种丰富度指数对这几种人工林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5种人工林群落物种多样性排序为:枫香+木荷+...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重庆市缙云山不同林分对坡面产流的影响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通报 2009年 第5期29卷 80-84页
作者: 申彦科 王玉杰 齐娜 杨小梅 李耀明 成晨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针对三峡库区理水调洪型植被的建设问题,在三峡库区重庆缙云山4种典型林分(混交林、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丛)建立坡面径流小区,对天然降雨过程和由降雨产生的地表径流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林分地表径流量的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楠...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模式对土壤物理性状影响研究——以甘肃定西市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9年 第16期25卷 99-105页
作者: 赵岩 杨越 孙保平 郭建英 周文渊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甘肃定西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近10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定西市安定区为例,通过采集、实地调查取样和实验室分析,对比研究了不同退耕植被类型地与对照地(农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物理性状的变情况。包括土壤的含水量...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理论基础分析
收藏 引用
水土保持研究 2009年 第1期16卷 156-161页
作者: 史宇 余新晓 毕华兴 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经济政策,能够协调主体环境利益及其经济利益的分配关系,有力的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从各相关学科中提出了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产权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外经济效益理论、公共产品理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北京山区天然林乔木树种种间联结与生态位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北林学院学报 2009年 第5期24卷 26-30,81页
作者: 刘淑燕 余新晓 陈丽华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100083
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北京山区天然林群落13个乔木种群的种间关联(或相关)性,并对13种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种间联结方面,山杨和色木槭、白桦和黒桦、白桦和色木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种子包衣及其在中国的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农学通报 2009年 第23期25卷 126-131页
作者: 赵磊磊 聂立水 朱清科 苟丽晖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083
根据国内外种子包衣的研究和发展,介绍了种子包衣现有技术方法,种衣剂的概念、作用机理、成分和分类、以及种衣剂功能的研究进展,包衣机械研发和使用概况,提出了中国种子包衣研究的薄弱方面,以期为中国的种子包衣研究和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