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作物水肥一体化领域研究特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可视化软件对作物水肥一体化领域相关文献(2003—2022年)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该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呈波动上升趋...
详细信息
为了解作物水肥一体化领域研究特征、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利用CiteSpace和VOSviewer等可视化软件对作物水肥一体化领域相关文献(2003—2022年)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该领域文章发表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研究涉及农艺学、水资源学和植物科学等学科,最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期刊是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2)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学者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合作密切,其中与美国相关机构的学者合作最为密切;作物水肥一体化研究机构和学者较为分散,中国农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中国科学院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和张富仓、康跃虎、林杉和Morgan Kelly T.等人开展了大量水肥一体化研究工作。(3)作物水肥一体化研究主要采用田间试验和模型模拟方法,研究内容由早期的果树和甜椒等栽培作物产量和果实品质研究,过渡到作物水分、养分运移和硝酸盐淋溶再到注重提高作物的养分吸收和水肥利用效率并兼顾环境效益。综上,作物水肥一体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土壤水分、养分运移和硝酸盐淋溶动态的模拟研究、水肥耦合对作物产量影响研究、水肥利用效率提升与水肥精准调控、水肥一体化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农艺管理措施等方面。随着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未来作物水肥一体化研究将朝着数字化、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方向发展。
藏东-川西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位于西南高山峡谷区北部,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抗干扰能力差,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敏感。产水量是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一项重要功能,研究产水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该地区水资源保护、涵养,开发和利用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0年地表覆盖产品、气候、基岩深度、土壤和地形等数据,运用InVEST模型Annual Water Yield模块模拟了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结合地理探测器(GDM)分析了造成产水量空间分异的各因子的解释能力;对q>0.1的因子引入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MGWR)分析它们对研究区不同地理位置产水量的影响程度,并运用Theil-Se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得到了产水量及其主导因素时空变化特征;同时利用Hurst指数预测了未来短期内产水量上升或下降趋势和评估了研究时段内产水量在不同空间位置的波动水平。结果表明:1)降水量和产水量空间分布在研究区内呈现“东西高,中部低”的分布格局,岷江流域降水量为最大,金沙江流域蒸散水平最高,怒江流域产水量领先其余三个流域;2)除降水量和蒸散发外,藏东-川西地区产水量主要影响因子有气候因子(年均湿度和年均风速)、地形因子(高程)、土壤类型、植被因子(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与社会因子(地表覆盖类型和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其中降水量、蒸散发、高程、归一化植被指数、净初级生产力和地表覆盖类型是产水量的主导影响因素。3)降水、高程与人类活动强度指数对产水服务的影响有较强的正向作用,而蒸散发、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展现出较强的负向作用。4)研究区南部区域产水量波动水平高。在未来短期内,研究区95.30%的区域有下降趋势。5)藏东-川西地区不应将盲目提升人工植被覆盖度作为提高产水量首要方案,应注意对天然林的保护和预防石漠化。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