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10 篇 期刊文献
  • 15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25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19 篇 文学
    • 78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5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17 篇 新闻传播学
  • 73 篇 哲学
    • 73 篇 哲学
  • 15 篇 艺术学
    • 6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5 篇 艺术学理论
    • 4 篇 美术学
  • 12 篇 法学
    • 6 篇 社会学
    • 4 篇 政治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1 篇 教育学
    • 8 篇 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1 篇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
  • 7 篇 历史学
    • 5 篇 中国史
    • 1 篇 世界史
  • 4 篇 管理学
    • 2 篇 工商管理
    • 2 篇 公共管理
  • 1 篇 经济学
    • 1 篇 应用经济学
  • 1 篇 农学
    • 1 篇 园艺学

主题

  • 8 篇 尼采
  • 8 篇 柏拉图
  • 7 篇 《理想国》
  • 6 篇 中国
  • 5 篇 外国语学院
  • 5 篇 哲学
  • 5 篇 灵知主义
  • 4 篇 比较文学
  • 4 篇 文学批评
  • 4 篇 中国现代文学
  • 4 篇 神话
  • 4 篇 生成意志
  • 4 篇 20世纪
  • 4 篇 王国维
  • 3 篇 《圣经》
  • 3 篇 艺术
  • 3 篇 电子游戏
  • 3 篇 阿诺德
  • 3 篇 解构
  • 3 篇 海德格尔

机构

  • 219 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
  • 12 篇 斯洛伐克科学院
  • 8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4 篇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 2 篇 美国艺术与科学学...
  • 2 篇 哈佛大学
  • 2 篇 北京大学
  • 2 篇 河南大学
  • 2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2 篇 斯洛伐克科学院东...
  • 2 篇 NOT FOUND
  • 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
  • 2 篇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
  • 1 篇 台湾辅仁大学
  • 1 篇 美国范德堡大学
  • 1 篇 美国加州大学
  • 1 篇 英国加的夫大学
  • 1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
  • 1 篇 托莱多大学
  • 1 篇 普林斯顿大学

作者

  • 67 篇 胡继华
  • 33 篇 刘燕
  • 26 篇 王柯平
  • 14 篇 杨平
  • 11 篇 hu jihua
  • 10 篇 院成纯
  • 8 篇 梁展
  • 8 篇 hu ji-hua
  • 7 篇 孙静
  • 6 篇 马立安·高利克
  • 6 篇 黄薇薇
  • 5 篇 袁宪军
  • 5 篇 liu yan
  • 5 篇 马利安·高利克
  • 4 篇 yuan chengchun
  • 3 篇 朴钟锦
  • 3 篇 武淑冉
  • 3 篇 马利安.高利克
  • 3 篇 杨富斌
  • 3 篇 王逸伦

语言

  • 225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
225 条 记 录,以下是41-50 订阅
排序:
文化涵濡与中国现代诗学创制
收藏 引用
文艺争鸣 2013年 第7期 15-19页
作者: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一、文化涵濡与近世史文化涵濡,是指远缘近缘的多种文化之间深层的涵化与濡染从而导致文化精神内在隐性变异的过程。20世纪后半叶,欧洲中心主义落潮,文化霸权主义浸衰,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去势,人类学借着史前考古学图像重描和深描世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人”的主题与中国现代文论的自我调整(1949—2009)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 2009年 第5期 22-26页
作者: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所
本文考察"人"的主题在半个多世纪文论话语中的兴衰沉浮,认为"人"的主题三度变演,伴随着中国现代文论话语的自我调整,更塑造了中国现代文化精神的多种面相。首先是"类型人"的介入,推进中国现代文论话语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符号·存在·政权——麦家小说《暗算》中的编/解码阐释
收藏 引用
南方文坛 2013年 第3期 126-129页
作者: 刘晗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一几乎有的符号都有隐喻作用,麦家的小说《暗算》也不例外,它明讲的是“密码”,事实上却说的是“符号”,一个带有延展性身份的符号。
来源: 评论
自然道说宇宙悲情——德国观念论视野下的风景画美学
收藏 引用
艺术百家 2014年 第5期30卷 110-117页
作者: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北京100024
风景不是身外之物,而是宇宙自然通过人的感性生命塑造出的精神外观。以具象的自然事物为符号,去建构象征体系,表现宇宙、人生的奥秘,以及无限的人类精神,这就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美学之中的"自然象征主义"。这个美学范畴意味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隐蔽的结构——布迪厄对《情感教育》的阅读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 2007年 第4期 93-101页
作者: 梁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北京100024
本文以布迪厄对福楼拜《情感教育》的阅读为例分析指出,布氏的文学场理论一方面揭示了小说产生的复杂社会历史条件,将艺术作品视为场域之内不同权力相互竞争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却无力解释艺术家独特风格的形成机制,从而割裂了艺术与人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生命的悖论与游戏的衰落——评赫尔曼·黑塞《玻璃球游戏》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 2009年 第2期 46-54页
作者: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北京100024
德国作家黑塞的杰作《玻璃球游戏》这部习惯上被称为"小说"的作品,集"教育小说"、"艺术小说"、"帮会小说"、"思想小说"之大成,杂糅了诗歌、箴言、自传、传奇、书信、随笔等文学体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尤利西斯》中的东方想象与身份建构
收藏 引用
外国文学 2009年 第5期 59-67页
作者: 刘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北京100024
本文分析了以《尤利西斯》为代表的乔伊斯小说中的东方想象与身份建构,即布卢姆的犹太边缘身份和对东方文化的奇异丰富的想象、同情与渴慕,体现的是现代"尤利西斯"布鲁姆独特的英雄主义品质,也表达了作者力图超越欧洲中心主...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国际普世对话学会”第八届世界大会综述
收藏 引用
哲学动态 2011年 第5期 111-112页
作者: 院成纯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北京100024
2010年7月2—7日,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承办的国际普世对话学会第八届世界大会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文化间的对话:和平、正义与和谐”。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波兰、菲律宾、尼日利亚、墨西...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象征的浪漫之维——冯至的诗学及其文体建构
收藏 引用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 第2期39卷 100-104页
作者: 胡继华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 北京100024
胡适称之为"偶然之偶然"的"新诗",是近代中国社会普遍的精神运动的结果,其初始的动机与动力,远不只是关于审美的,甚至主要不是关于审美的,对此的诠释与自我诠释,同样多元而丰富,很难用任何一种"绝对的开端&qu...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新的政治想象——刘禾:《帝国的话语政治》
收藏 引用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 第1期33卷 74-81页
作者: 梁展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所
1978年4月,也就是在《词与物》(Les mots et les choses)出版12年之后,米歇尔·福柯第二次造访日本。在与日本思想史学者吉本隆明举行的圆桌会谈中,他对早年的这部成名作表达了些许的遗憾。“假如现在让我来写《词与物》的话...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