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8 篇 期刊文献
  • 1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19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50 篇 文学
    • 46 篇 新闻传播学
    • 5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7 篇 艺术学
    • 1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10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4 篇 美术学
    • 2 篇 艺术学理论
  • 26 篇 工学
    • 15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3 篇 软件工程
    • 8 篇 机械工程
    • 8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4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3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1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1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24 篇 管理学
    • 10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6 篇 公共管理
    • 4 篇 工商管理
    • 3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1 篇 法学
    • 6 篇 政治学
    • 4 篇 社会学
    • 1 篇 法学
  • 9 篇 教育学
    • 6 篇 教育学
    • 3 篇 体育学
  • 5 篇 理学
    • 2 篇 地理学
    • 2 篇 系统科学
    • 1 篇 统计学(可授理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经济学
    • 2 篇 应用经济学
  • 2 篇 历史学
    • 2 篇 中国史

主题

  • 7 篇 用户体验
  • 5 篇 人工智能
  • 5 篇 人机交互
  • 4 篇 媒介融合
  • 4 篇 aigc
  • 3 篇 增强现实
  • 3 篇 电视媒介
  • 3 篇 人机协作
  • 3 篇 收视率
  • 3 篇 短视频
  • 2 篇 智能观看模式
  • 2 篇 新媒体
  • 2 篇 电视节目
  • 2 篇 移动互联
  • 2 篇 真实感框架
  • 2 篇 节目
  • 2 篇 青年自组织
  • 2 篇 文生视频
  • 2 篇 网络游戏
  • 2 篇 全局背景

机构

  • 119 篇 北京邮电大学
  • 28 篇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
  • 8 篇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
  • 3 篇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
  • 2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 篇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
  • 1 篇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
  • 1 篇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
  • 1 篇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
  • 1 篇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
  • 1 篇 中国教育报刊社海...
  • 1 篇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
  • 1 篇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
  • 1 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
  • 1 篇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
  • 1 篇 中国用户体验联盟
  • 1 篇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
  • 1 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 篇 中国传媒大学
  • 1 篇 内蒙古科技大学

作者

  • 22 篇 侯文军
  • 21 篇 张蓝姗
  • 18 篇 刘胜枝
  • 15 篇 hou wen-jun
  • 11 篇 李铁萌
  • 8 篇 黄佩
  • 8 篇 蒋淑媛
  • 7 篇 hou wenjun
  • 6 篇 侯文君
  • 6 篇 li tie-meng
  • 6 篇 梁刚
  • 5 篇 吕菲
  • 4 篇 刘剑
  • 4 篇 huang pei
  • 4 篇 liang gang
  • 4 篇 李霞
  • 4 篇 任乐毅
  • 3 篇 陈凯翔
  • 3 篇 li tiemeng
  • 3 篇 李霜燕

语言

  • 119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文本·时空·角色·参与:互动微短剧叙事创新的四重进路
收藏 引用
中国电视 2025年 第4期 83-93页
作者: 蒋淑媛 张唯肖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微短剧在影视剧等视听艺术叙事手法的基础上持续开展迭代创新。特别是互动微短剧的创作实践,展现出以互动为核心的数字叙事转向,这主要体现于文本叙事、时空叙事、角色叙事、参与叙事这四重进路的探索。互动微短剧通过强化戏剧冲突、...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视觉反馈对虚拟环境中徒手抓取交互的影响研究
收藏 引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19年 第10期31卷 1711-1718页
作者: 李铁萌 李勇 秦宪刚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100876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6
在虚拟环境中加入视觉反馈是提高交互性能的有效手段,但视觉反馈对交互性能的影响机理尚不明确.针对此问题,对头戴式虚拟环境中徒手抓取交互的视觉反馈进行了实验研究.首先分析并指定了视觉反馈的类型及颜色量化方法;结合徒手抓取交互...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京剧剧本可视化系统
收藏 引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20年 第10期32卷 1663-1670页
作者: 侯文军 张博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100876 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邮电大学 北京100876
京剧剧本内容包括了大量京剧相关元素,但在京剧与可视化相结合的领域内,对京剧剧本的关注度不足.为了使受众更好地了解京剧剧本,以HTML5相关技术为基础,设计并完成了包含京剧剧本列表、京剧剧本概览图、京剧剧本指纹图和京剧剧本情节图...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混沌动力学的凌空手势识别
收藏 引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0年 第8期26卷 2116-2123页
作者: 冯广宇 侯文军 周湖 由振伟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院 北京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6
鉴于传统的手势动作识别算法可能会因手势速度幅度的变化及不准确的特征提取而降低准确率,拟采用混沌理论的非线性动力模型构建思想,探索凌空手势内在的混沌运动特性,建立基于混沌动力学特征的识别算法。通过离散观察嵌入Leapmotion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面向增强装配中手部特征检测的改进算法
收藏 引用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15年 第2期21卷 427-433页
作者: 侯文君 雷雨 李铁萌 刘亚醉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876 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 北京100876
针对增强装配引导过程中手部识别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自适应均值漂移的特征检测算法。该算法对装配环境中的人手进行跟踪检测,迭代计算中心距获取搜索框,动态优化检测区域,得到包含手指信息的手部完整信息。为得到手指特征点,利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设计思维在图书馆中的应用——基于美国IDEO《面向图书馆的设计思维》
收藏 引用
图书馆论坛 2016年 第9期36卷 63-70页
作者: 盛卿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设计思维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创新方式,是提升图书馆服务和体验的有效手段。由美国顶尖创新机构IDEO与欧美两家知名图书馆联合编制的《面向图书馆的设计思维》详细介绍了设计思维在图书馆中的应用过程,为图书馆开展服务创新和体验优化提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网红之路漫漫——互联网内容创作者群体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青年研究 2020年 第11期 11-19页
作者: 刘胜枝 李俞晨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
互联网内容行业催生了新兴的青年职业群体—互联网内容创作者,二者的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这一群体的职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如何平衡内容品质和商业利益之间的关系、内容平台规则对腰部以下创作者的限制以及MCN机构的困扰等问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小镇青年文化消费的演化及其逻辑
收藏 引用
中国青年研究 2019年 第11期 4-12页
作者: 蒋淑媛 罗娴妮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
作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符号,小镇青年曾经是被淹没在城乡二元对立结构中的社会阶层。在社会普遍认知中,有着对其文化消费偏好的刻板印象:文化惯习上有着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文化品味停留在对流行、时尚的追随和模仿层面,文化空间...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呈现与建构:直播、短视频中小镇青年的形象分析——以快手、抖音平台为例
收藏 引用
中国青年研究 2019年 第11期 37-43页
作者: 刘胜枝 安紫薇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
近几年,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消费下沉,小镇青年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直播、短视频是小镇青年重要的文化娱乐消费方式。那么他们在直播、短视频中是如何呈现和建构自身形象的呢?本文对直播、短视频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将小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亲密关系的乌托邦试验--青年群体虚拟偶像崇拜的文化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青年研究 2022年 第11期 4-12,69页
作者: 刘胜枝 施丙容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市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重点实验室
虚拟偶像作为一种有着特定技术“偏向”和文化“偏向”的新媒介,催生了新的粉丝文化,承载着青年群体不同于现实的乌托邦理想和价值追求。作为虚拟偶像顶流的A-SOUL,其起伏缠绕着资本方、中之人和粉丝等不同力量的共振和博弈,成为对这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