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215 篇 期刊文献
  • 54 篇 会议
  • 2 篇 成果

馆藏范围

  • 1,27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29 篇 经济学
    • 602 篇 应用经济学
    • 310 篇 理论经济学
  • 589 篇 管理学
    • 266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251 篇 工商管理
    • 93 篇 公共管理
    • 39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5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41 篇 理学
    • 84 篇 数学
    • 38 篇 统计学(可授理学、...
    • 16 篇 生态学
    • 10 篇 大气科学
    • 4 篇 系统科学
    • 2 篇 地理学
  • 112 篇 工学
    • 34 篇 城乡规划学
    • 20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19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7 篇 软件工程
    • 1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11 篇 农业工程
    • 10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5 篇 水利工程
    • 3 篇 机械工程
  • 48 篇 法学
    • 20 篇 政治学
    • 17 篇 社会学
    • 9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5 篇 法学
  • 25 篇 教育学
    • 23 篇 教育学
  • 20 篇 农学
    • 19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0 篇 文学
    • 9 篇 新闻传播学
  • 3 篇 哲学
    • 3 篇 哲学
  • 3 篇 医学
  • 1 篇 军事学
  • 1 篇 艺术学

主题

  • 42 篇 经济增长
  • 38 篇 高质量发展
  • 33 篇 数字经济
  • 30 篇 技术创新
  • 23 篇 数字化转型
  • 22 篇 中国
  • 22 篇 全要素生产率
  • 16 篇 制造业
  • 16 篇 大数据
  • 15 篇 企业创新
  • 15 篇 企业
  • 14 篇 共同富裕
  • 14 篇 融资约束
  • 14 篇 人工智能
  • 14 篇 人力资本
  • 13 篇 中国式现代化
  • 12 篇 创新
  • 12 篇 新质生产力
  • 12 篇 环境规制
  • 12 篇 技术进步

机构

  • 1,087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
  • 325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 9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80 篇 清华大学
  • 69 篇 华侨大学
  • 48 篇 北京大学
  • 36 篇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
  • 32 篇 南开大学
  • 29 篇 东北财经大学
  • 28 篇 东北师范大学
  • 27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
  • 25 篇 中央财经大学
  • 23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环...
  • 22 篇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
  • 22 篇 重庆大学
  • 22 篇 中国数量经济学会
  • 21 篇 山东财经大学
  • 19 篇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19 篇 湖北大学
  • 18 篇 江西财经大学

作者

  • 61 篇 郑世林
  • 47 篇 李群
  • 45 篇 万相昱
  • 41 篇 王宏伟
  • 39 篇 沈利生
  • 38 篇 王国成
  • 35 篇 李金华
  • 31 篇 蔡跃洲
  • 31 篇 li qun
  • 30 篇 何德旭
  • 29 篇 王世汶
  • 27 篇 李平
  • 27 篇 李海舰
  • 26 篇 朱承亮
  • 26 篇 唐亮
  • 25 篇 齐建国
  • 25 篇 常杪
  • 24 篇 wan xiangyu
  • 24 篇 张涛
  • 23 篇 周勇

语言

  • 1,27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华侨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1271 条 记 录,以下是111-120 订阅
排序:
基于环境因素的区域最优经济增长路径研究
收藏 引用
河南科学 2005年 第4期23卷 612-614页
作者: 张伟丽 叶民强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 福建泉州362021
当前区域经济中存在很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的现象,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短暂的经济高速发展的思想仍然存在.那么,是否存在兼顾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优经济增长路径呢?本文试从经济控制论的思想进行初步的研究,得出存在这么一...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
收藏 引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8年 第7期15卷 6-13页
作者: 刘遵义 张延群 美国斯坦福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一、前言 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讲,中国都出现了前未有的良好局面。“软着陆”取得了很大的成功,GDP保持了年增8%的强劲增长,而通货膨胀率已从1994年几乎高达25%降到了最近几个月的几近于零。通过裁减富余的工人,即让工人下岗(“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国际间市场可达性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欧班列的证据
收藏 引用
南方经济 2023年 第11期 142-160页
作者: 胡哲力 周剑明 顾乃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100005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
中欧班列的开通提高了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市场可达性,大幅降低了国家间的贸易成本,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外循环,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文章基于中欧班列开通构成的准自然实验,使用2000—2018年27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企业员工怠工管理问题的博弈分析
收藏 引用
全国商情 2007年 第7期 30-32页
作者: 吴思垚 叶民强 华侨大学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所 福建泉州362021
本文从分析企业员工之间和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出发,设计合理的激励机制和效应,以达到减少和避免企业员工怠工现象的目的。在讨论过程中,笔者将激励效应的设置分为两博弈方单阶段、个博弈方单阶段博弈和个博弈方无限次博弈三种情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国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发展动力机制的区域比较研究——基于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智能企业样本的价值网络分析
收藏 引用
社会科学辑刊 2021年 第1期 107-117页
作者: 刘刚 杜爽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 天津300071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北京100732
在人工智能科技产业的发展上,北京市、杭州市和深圳市走在了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区域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创造的智能化需求牵引、平台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开放性、金融资本的积极参与和地方政府政策的积极响应,是三地人工智能科技产...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经济系统中偏好函数对称性避免
收藏 引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0年 第12期7卷 17-20页
作者: 罗青龙 张个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一、引言作为计量经济分析的基础,常考虑以状态方程描述的计量经济模型: X(t+1)=AX(t)+Bu(t)+d(t)(t=0,1,2,…,n—1)(1) X(0)=X (2)其中X(t)∈R^n,u(t)∈R^m,d(t)∈R^n分别是状态变量的向量,按制变量的向量以及有不可控交量的向量。A...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环境价值与国民经济账户
收藏 引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年 第12期18卷 14-18页
作者: 郑易生 王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南开大学经济系
1.概述 1997年《自然》刊物发表了Robert Costanza等12人的论文《度量世界生态系统服务和自然资本的价值》,引起了巨大反响。 在介绍该报告的目的和原则时,作者强调说明:(1)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生命支持系统(由于是地球上经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海峡西岸经济区知识溢出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实证研究
收藏 引用
工业技术经济 2016年 第6期35卷 84-91页
作者: 程水红 沈利生 华侨大学 泉州362021 闽南师范大学 漳州363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100732
本文依据新经济地理理论——知识的空间溢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海峡西岸经济区20地市的知识溢出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各地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知识溢出及经济增长效应。建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绿色经济转型评价及驱动因素研究
收藏 引用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 第3期22卷 123-141页
作者: 蒋金荷 马露露 于宪荣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北京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系 北京102488
新发展阶段绿色经济转型是应对环境气候变化问题、提高资源效率及消除贫困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国内外有关绿色经济转型评估的研究,从经济包容发展、环境资源质量、绿色转型潜力三个纬度,提出绿色经济转型评价理论,构建绿色经济转型指...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国和加拿大经济技术合作展望——兼析加拿大在江、浙两省的发展潜力
收藏 引用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1994年 第11期11卷 71-75页
作者: 郑友敬 鲍琳洁 S.J.努莫夫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加拿大麦基尔大学
1979年中国和加拿大正式建交以来,两国的友好关系不断发展,双边经济贸易、技术合作关系进入稳定全面发展的阶段。近几年来,随着两国官方的密切交往和企业界的频繁接触,以及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策深入贯彻,中加两国的经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