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250 篇 期刊文献
  • 14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64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210 篇 文学
    • 173 篇 新闻传播学
    • 37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2 篇 外国语言文学
  • 34 篇 艺术学
    • 17 篇 戏剧与影视学
    • 13 篇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
    • 4 篇 美术学
    • 2 篇 艺术学理论
  • 19 篇 管理学
    • 8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4 篇 工商管理
    • 4 篇 公共管理
    • 2 篇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
    • 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2 篇 法学
    • 5 篇 社会学
    • 4 篇 法学
    • 2 篇 公安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民族学
    • 1 篇 马克思主义理论
  • 12 篇 教育学
    • 10 篇 教育学
    • 2 篇 体育学
  • 8 篇 经济学
    • 8 篇 应用经济学
  • 5 篇 工学
    • 1 篇 机械工程
    • 1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1 篇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
    • 1 篇 公安技术
  • 4 篇 历史学
    • 4 篇 中国史
    • 1 篇 考古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哲学
  • 1 篇 理学

主题

  • 8 篇 中国
  • 7 篇 传播
  • 5 篇 报纸
  • 5 篇 新闻报道
  • 4 篇 新闻传播
  • 4 篇 网络媒体
  • 4 篇 媒体
  • 4 篇 媒介
  • 4 篇 反思
  • 4 篇 改革开放
  • 4 篇 大众传媒
  • 3 篇 传播效果
  • 3 篇 传统媒体
  • 3 篇 新闻
  • 3 篇 创新
  • 3 篇 文化传播
  • 3 篇 公共政策
  • 3 篇 人文关怀
  • 3 篇 路径
  • 3 篇 中央电视台

机构

  • 35 篇 山西大学
  • 31 篇 湖北大学
  • 29 篇 海南师范大学
  • 23 篇 华中师范大学
  • 22 篇 华侨大学
  • 15 篇 安徽财经大学
  • 13 篇 青岛大学
  • 13 篇 苏州大学
  • 11 篇 北京大学
  • 9 篇 国立华侨大学
  • 7 篇 武汉大学
  • 7 篇 西安财经大学
  • 6 篇 中央民族大学
  • 6 篇 上海大学
  • 5 篇 南京大学
  • 5 篇 南京师范大学
  • 5 篇 杭州师范大学
  • 5 篇 南开大学
  • 4 篇 华中科技大学
  • 4 篇 三峡大学

作者

  • 14 篇 卿志军
  • 13 篇 李雪枫
  • 10 篇 贾临清
  • 8 篇 李衍玲
  • 6 篇 曾庆江
  • 5 篇 刘文辉
  • 5 篇 黄钦
  • 4 篇 齐峰
  • 4 篇 郑岩
  • 4 篇 聂远征
  • 4 篇 陈谦
  • 4 篇 郭艳梅
  • 4 篇 皮莉丽
  • 4 篇 王冰冰
  • 3 篇 索燕华
  • 3 篇 邓万明
  • 3 篇 胡远珍
  • 3 篇 弓慧敏
  • 3 篇 li xue-feng
  • 3 篇 liu wenhui

语言

  • 264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264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数字沟通时代的媒介研究——六十年后再思《理解媒介》
收藏 引用
探索与争鸣 2025年
作者: 黄旦 孙玮 叶祝弟 曾军 马建标 胡翼青 孙藜 吴予敏 单小曦 范昀 吴红雨 吴冠军 唐宏峰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杭州师范大学文艺批评研究院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 华东师范大学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理论系 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 浙江大学文科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上海大学文学院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深圳大学传播学院
六十年前,马歇尔·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以“媒介即讯息”的论断颠覆大众认知。六十年来,麦克卢汉其人其书其言大起大落,但无论是褒是贬,始终是媒介研究所不能绕开的。在数智交往已成趋势,从互联网平台到社交平台再到镜像平...
来源: 评论
市场语境下新闻报道思维与语态转向
收藏 引用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年 第12期32卷 143-144页
作者: 索燕华 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从20世纪9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我国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机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形成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市场化社会环境形态。受社会大语境的牵引,我国新闻传媒走上了传媒市场化的新型轨道。传媒市场化格局的确立,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华文教育:发展“传媒软实力”的新视角
收藏 引用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1年 第4期 93-93,92页
作者: 韩愈 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在对外传播中开展华文教育是提高海外“传媒软实力”的“蓝海战略”。什么是华文教育?一言以蔽之,就是在中国国土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开办的以中国汉语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这样的教育形式最初只是针对海外的华人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海外华语广播电视的品牌发展战略
收藏 引用
青年记者 2014年 第7Z期 62-63页
作者: 肖航 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当前,海外华语广播电视发展面临着资金需求大、技术更新快、市场竞争激烈、各国监管严格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探索出适合当地国社会环境的发展之路是一个现实问题。笔者基于海外实地调研的结果,从理论上总结了海外一些勇于创新的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传媒的“文化力”——关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媒发展的文化学考察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 2010年 第4期 91-97页
作者: 刘文辉 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传媒对于当代文化的塑形,不仅表现为它以自己的独特优势把自身因素不断植入社会文化机体之中,还表现为对已有的社会各个文化因素的结构性整合。传媒文化力,不仅表现在其为文化建构一个全景式的展示平台,它还是各种文化以一定形式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媒体自杀新闻的内容分析:一个精神健康传播的视角
收藏 引用
新闻传播研究 2005年 第3期12卷 31-41+94页
作者: 路鹏程 苏州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本研究通过对2000年至2003年我国四份报纸[《人民日报》(全国版)、《南方周末》、《新华日报》和《扬子晚报》]的自杀新闻报道行内容分析,来探讨我国媒体如何建构自杀议题。研究发现,我国媒体对自杀议题的建构尚处于“事件性”报道阶段...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传媒形式对传媒文化的内在规约性分析
收藏 引用
国际新闻 2009年 第6期 83-86页
作者: 刘文辉 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传媒形式对传媒文化的内在规约性已经成为一个愈来愈豁亮的显性问题。本文分别从传媒技术、传媒史以及传媒文化实践风格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比较深入细致地清理出了传媒形式对传媒文化内在规约性的逻辑脉络。不过,不应夸大或缩小这一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再历史化”的中西媒介对话——《西方媒介批评史》的视野
收藏 引用
国际新闻 2007年 第9期 41-43页
作者: 韩愈 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
大凡写史是一件劳心劳力的事,但“史以明智”的动力,让刘建明先生及其研究生经过四年的努力,完成了《西方媒介批评史》一书。此书是200多年来西方新闻界、学者、受众和各领域精英人物对媒介评价的缩影,以“再历史化”的方式,参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颠覆与转向——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转向观察
收藏 引用
当代传播 2010年 第2期 62-64页
作者: 刘文辉 国立华侨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20世纪90年代传媒文化的转向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生活场域最为刺目的文化图景。传媒文化不仅转向视觉修辞,而且大规模偏离传统艺术和精英趣味的美学范式,广泛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意的美学恣意越出传统的疆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时事小说生成溯源新论
收藏 引用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 第1期 114-121页
作者: 任增霞 南开大学文学院新闻传播系
时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小说流派,肇端于世变,与社会、政治的变迁关密切。但溯其远源,又与传统文化因素密相关联,如处士横议传统、尊史传统、杂文学传统等。藉着对时事小说生成渊源的追溯,将其置于中国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思考,可探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