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在个性化3D打印导板引导下,行经椎体内截骨术、脊柱内固定术治疗重度脊柱后凸手术的矫形率、椎弓根钉位准确性和治疗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非随机性临床试验研究,样本涵盖2018年12月至2023年6月期间接受经椎体内截骨术的19例患者(男性8例,女性11例)。其中7例患者为导板组,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进行术前手术规划和术中个性化3D打印导板引导,12例患者为传统组,采用传统置钉矫正。术后评估包括后凸Cobb角、脊柱矫正率、钉位准确性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Oswestry Dysfunction Index,ODI)。结果研究纳入患者19例,平均年龄48.0岁。平均随访26.4(9~54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相对满意的矫正效果,导板组平均矫正率为96.83%,传统组为86.61%。导板组与传统组平均术中出血量(857 vs 1045 mL)和平均手术时间(344 vs 402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11 vs 18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共置钉278枚,其中导板辅助置钉70枚,97.1%为A级或B级;传统组置钉208枚,其中93.8%为A级或B级。术后CT/X线检查显示导板组与传统组后凸畸形矫正均达到一定程度矫正,2组的平均矫正角度(43.37°vs 36.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导板组的矫正率显著高于传统组(96.83%vs 86.61%,P<0.01);ODI评分导板组显著低于传统组(P<0.05)。结论在脊柱截骨术中,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术前规划、手术模拟和个性化3D打印导板的辅助,能够改善术后矫形率,提高置钉的准确性,改善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的生活质量。
运动可以调节机体代谢,预防和治疗由糖脂代谢紊乱所引发的心血管疾病。运动因子(Exerkines)是在运动过程中,由肌肉、脂肪以及肝脏等多个组织合成和分泌的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蛋白质和多肽类分子、小分子代谢物以及核酸等。诸多研究证实,运动因子是运动调节机体代谢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机体从运动中获益的关键分子机制。近年来,随着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高通量测序等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运动因子被陆续发现和证实。这不仅拓宽了人们对机体从运动中获益相关机制的认知,还激发了人们对运动因子在健康领域应用前景的浓厚兴趣。文章系统地阐述了运动因子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旨在揭示运动因子在促进心血管健康以及治疗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的积极效用。主要研究方向:糖脂代谢、氧化应激、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衰老等。擅长高血压、血脂紊乱、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力衰竭及代谢性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治,尤其是各类慢性心血管疾病的“五大处方”心脏康复治疗和抗衰老的非药物治疗。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5项。主持国家卫生健康技术推广项目“心肺运动试验在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应用与推广”1项。以第1作者/通讯作者在Signal Transduct Target Ther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中国首部《心血管运动医学指南》等指南2部。主编英文论著《Statins - From Lipid-Lowering Benefits to Pleiotropic Effects》1部,参编英文论著《Apolipoproteins, Triglycerides and Cholesterol》1部。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获得“福建医学科技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获得“厦门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第一完成人)1项。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