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与目的: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恶性肿瘤分期、治疗和预后的重要因素,恶性肿瘤经过综合治疗后残留淋巴结或新出现的转移淋巴结,往往治疗比较困难。本研究旨在评价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肿瘤转移淋巴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至2007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47例经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并接受经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转移淋巴结共计57枚,直径1.0~5.5cm;其中直径<2cm20枚(35.1%),≥2cm、<3cm21枚(36.8%),≥3cm、<4cm10枚(17.5%),≥4cm6枚(10.5%)。采用计算机立体定位计划系统(treatment plan system,TPS)计算布源,在CT导向下将(2.2~3.3)×107Mq活度的125I粒子相隔1.0~1.5cm平面播植。手术结束后1~3个月复查CT或PET-CT。结果:治疗前17例有疼痛症状的患者中13例于术后5~14d内疼痛缓解,有效率76.5%。47例患者中淋巴结完全缓解38例(80.9%),部分缓解4例(8.5%),无变化3例(6.4%),进展2例(4.3%),总有效率89.4%。主要的并发症为少量出血7例(14.9%)。结论:CT导向下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转移淋巴结近期效果好,安全性高,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PI3K/Akt通路的下游分子,可接受生长因子、营养、能量等多种信号,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关键调节分子。许多肿瘤中存在有编码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这些蛋白的异...
详细信息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是PI3K/Akt通路的下游分子,可接受生长因子、营养、能量等多种信号,是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关键调节分子。许多肿瘤中存在有编码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基因突变,这些蛋白的异常表达可引起mTOR通路的过度激活。目前,以mTOR为治疗靶点成为肿瘤治疗的研究新热点。本文就近年来有关mTOR通路及其抑制剂在抗肿瘤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