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
详细信息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ERSST v5海表温度资料和大气环流模式,分析了2022年夏季热带印度洋-太平洋海温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地区高温事件的影响机理及相对贡献。研究表明,此次高温异常事件受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的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温度异常为1.52℃、为近40年来最高,温度正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河南和湖北两省交界处的西侧。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异常引起了长江中下游约0.39℃的增温,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此次高温异常的贡献为25.66%。La Ni a事件和负位相IOD事件可通过增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进而有利于维持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异常下沉运动,为高温事件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
详细信息
基于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6阶段(CMIP6)中的全球气候模式的模拟结果,采用考虑模式性能和独立性结合(Climate model Weighting by Independence and Performance,ClimWIP)的加权方案进行中国区域气候的多模式集合预估及不确定性研究。结果表明,ClimWIP方案在历史阶段的模拟优于等权重方案,降低了多模式模拟的气候态偏差。温度指数的未来预估不确定性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而降水指数主要集中在华北和西北地区。ClimWIP方案的预估不确定性与等权重方案相比有所降低。ClimWIP方案预估的温度指数的增温大值区主要集中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降水指数在西北和青藏高原增加最为显著。全球额外0.5℃增暖时,中国区域平均的温度指数变化更强,平均高于全球0.2℃,最低温在东北部分地区的额外增温甚至是全球平均的3倍;总降水额外增加5.2%;强降水额外增加10.5%。全球增暖2℃下,中国大部分区域温度指数较当前气候态增加可能超过1.5℃(概率>50%),在中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增温超过1.5℃的可能性更大(概率>90%);总降水,强降水和连续干日在西北和华北增加幅度有可能超过10%、25%和-5 d(概率>50%)。
为了探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Central Pacific El Ni?o,CP)和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Eastern Pacific El Ni?o,EP)对华南褐飞虱发生的不同影响及其气候原因,基于1979-2020年褐飞虱灯诱虫量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反距...
详细信息
为了探明中部型厄尔尼诺事件(Central Pacific El Ni?o,CP)和东部型厄尔尼诺事件(Eastern Pacific El Ni?o,EP)对华南褐飞虱发生的不同影响及其气候原因,基于1979-2020年褐飞虱灯诱虫量数据和气象数据,利用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探讨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不同气象条件对华南褐飞虱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CP事件与EP事件对华南褐飞虱发生程度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CP事件更易引发华南褐飞虱的发生。(2)CP事件影响华南褐飞虱发生程度受大气温度场影响显著,EP事件发生时,华南褐飞虱发生程度不仅受大气温度场影响,还受降水影响。(3)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大气温度场差异和大气环流差异是造成华南褐飞虱发生程度不同的主要气象原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