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
详细信息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常规气象观测资料、CMORPH(CPC MORPHing technique)融合降水资料以及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结果,对2017年7月13~14日吉林地区的极端降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和触发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东北冷涡环流控制下,副高北抬与中纬度锋区形成了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发生在冷涡底部与副高之间的平直纬向环流中,东北冷涡南部的低槽、低空切变线、高低空急流是影响此次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2)在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有利动力条件下,极端的水汽输送与吉林地区西低东高地形的阻挡和强迫抬升是极端降水产生的重要原因;(3)中高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伴随高空动量下传至低空,加强了低空急流发展,低空急流发展至地面附近产生超低空急流后,加强了上升运动。南北经向动量输送交汇加强了低层风辐合切变,切变线上对流发展与永吉附近小地形的抬升作用,诱导永吉县产生极端降水。
风场强度与方向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区最显著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之一。Lu and Chan(1999)利用大气低层风场,定义了一个表征南海季风强度的指数,为简单起见,只用了经向风分量,研究表明该指数与华南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
详细信息
风场强度与方向的季节性变化是季风区最显著的气象要素变化特征之一。Lu and Chan(1999)利用大气低层风场,定义了一个表征南海季风强度的指数,为简单起见,只用了经向风分量,研究表明该指数与华南夏季降水有很好的相关。为了进一步验证和改进该指数,本文利用逐月NCEP/NCAR(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风场再分析资料以及华南地区的基准、基本气象站降水资料,将设计指数时允许的实际风的投影方向从规定的正北方向(即经向风),拓展为允许偏转的其他方向,以此建立改进的指数。为了更好地反应改进后的指数与华南降水的月异常之间的关系,本文引入了广义线性模型及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两类假设,来建立两者非线性的回归关系。结果证明,实际风在自正北方向逆时针旋转11.3°的方向上的投影与华南降水具有最好的相关性,采用这一方向上的投影可以对原指数加以改进;中国南海季风所覆盖的风场与华南降水的月异常之间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而对降水采用Gamma分布假设的广义线性模型能够比正态分布假设得到更符合实际的回归结果。
为了将地形地貌带来的误差进行修正,提高闪电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基于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构建了真实地形下的雷电电磁波传播模型,研究了海南地区地形对雷电电磁波传播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一种修...
详细信息
为了将地形地貌带来的误差进行修正,提高闪电的探测效率和定位精度,基于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法(finite difference time domain,FDTD),构建了真实地形下的雷电电磁波传播模型,研究了海南地区地形对雷电电磁波传播的影响,然后提出了一种修正闪电定位误差的方法即不同步长的地形包络和时间补偿法。模拟结果表明:山地地形会明显改变切向磁场的波形峰值大小和上升沿时间,与平坦地表情况相比,切向磁场波形峰值变化最大的减小了38%,上升沿时间增加范围在1~3μs,峰值到达时间也滞后于平地情况,而经过滤波处理,磁场峰值减小,波形变陡,上升沿时间变短;对于逐峰法,雷击点在真实地形路径下定位误差相比平地明显增大很多;而对于互相关算法,真实地形路径下定位误差比平地情况下大,但相差不大,相比逐峰法定位误差明显大很多;总体来说,使用5 km包络修订效果较好,定位误差都在百米量级内,相比较其他算法闪电定位精度有很大提高。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