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选取了2018年8月3日发生在南京地区的一次正地闪放电过程,利用6站同步的VLF/LF(甚低频/低频)三维闪电探测数据,重点分析了不同频段的地闪回击脉冲波形的定位结果差异性。首先,针对这次地闪回击的原始时域波形,利用巴特沃斯滤波器进行了回击频域信号的任意提取,分别为10 kHz~50 k Hz、10 k Hz~100 kHz、10 kHz~200 kHz、10 kHz~300 kHz、10 kHz~400 kHz、10 k Hz~500 kHz,从而得到不同频段的回击时域波形。然后,基于上述不同频段的地闪回击时域波形,分别利用互相关、逐峰法、10%峰值法和50%峰值法这4种最常用的TOA(time of arrival)时差定位方法,对比分析这4种不同时间差获取的定位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如果以探测站获取的原始波形数据得到的位置作为参考,则利用互相关法和10%峰值法在上述不同频段内的定位结果距离参考位置基本比较接近,互相关法定位结果更优;50%峰值法和逐峰法的定位效果总体上比互相关法和10%峰值法要差一些。
利用南京地区VLF/LF(甚低频/低频)三维雷电实时探测网探测到的2018年7月26日14时的一次正地闪和2018年8月3日14时的一次负地闪数据,对闪电不同放电阶段的频谱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初步结论如下:1)从两次闪电的三维通道结果可以看出,这两次闪电都具有3次回击,同时从脉冲辐射源位置看出,所有的地闪回击放电过程基本是沿着相同通道闪击到地面;2)正地闪和负地闪的云内放电过程的频谱是相似的,主要集中在40 k Hz以上;3)正地闪和负地闪继后回击之前的箭式先导频谱集中在100 kHz以上,不同极性的箭式先导频谱几乎没有区别,但其比云内放电过程辐射频段要高很多;4)正地闪和负地闪的回击过程频谱相似,主要集中在20 kHz以下,并且继后回击的高频分量比首次回击少。
次季节预测在农业规划、防灾减灾和水资源管理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人工智能的“风顺”次季节预测模型(CMA-AIM-S2S-Fengshun),结合自主研发的CRA-40再分析数据和FY-3E卫星数据,通过级联Swin Transformer模块和智能扰动生成技术,实现了气候多要素集合预测。对2017—2021年中国区域降水的历史回算检验表明,“风顺”在逐候平均降水预测中的表现显著优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模式,整体技巧提升18.6%,其中华南地区提升41.2%,东部地区提升26.5%。在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预测方面,“风顺”将技巧保持时间延长至32 d(CRA-40驱动),超过ECMWF的30 d基准。个例分析显示,模型对2024年7月中旬华北强降水过程的落区和强度预测精度更高,提前3~4候捕捉到关键异常信号。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