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精准制定个体化有氧运动处方减轻中心型肥胖患者体重、改善体成分及代谢指标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中心型肥胖患者60例,以是否进行心肺运动试验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分为心肺运动试验组(CPET组,30例)和对照组(CON组,30例),两组均进行标准化饮食指导,执行相同的力量运动处方,CON组进行每周5—7次的常规有氧运动训练,CPET组根据心肺运动试验测试结果制定精准有氧运动处方,对两组患者基线及干预12周后的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人体成分(体脂肪、骨骼肌、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静息收缩压、静息舒张压和代谢指标(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type A1C,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tein cholesterol,HDL-C)、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空腹血糖、尿酸、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进行检测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各指标基线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体重、BMI、腰围、静息血压、体成分及代谢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较CON组相比,这些指标在CPET组改善更明显,其中体重、BMI、腰围、静息舒张压、体脂肪、体脂百分比及内脏脂肪等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心肺运动试验为依据的个体化有氧运动处方能更精准地改善中心型肥胖患者的代谢指标及人体成分,增强减重效果,重塑代谢健康,值得推广。
背景: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长期位居恶性肿瘤前列。肺癌的异质性和耐药问题是导致其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肺癌类器官是由患者来源的肿瘤细胞培养成的体外3D模型,可精准还原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可用于肺癌的各项研究。目的:综述肺癌类器官在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药物敏感性检测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分析其局限性,为推进肺癌的个性化精准医疗提供新的策略。方法:第一作者于2023年7月应用计算机在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时间为2013-2023年,以“类器官,肺癌类器官,肺癌实验模型,精准医疗,药物敏感性检测,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为中文检索词,以“organoid,lung cancer organoid,lung cancer experimental model,precision medicine,drug sensitivity test,chemotherapy,targeted therapy,immunotherapy”为英文检索词,最终纳入84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①相较于传统肺癌研究模型仅能展现二维层面的细胞活动、缺乏细胞间交流互动及存在物种差异等缺陷,肺癌类器官培养细胞来源多样,培养介质不断被优化,能够从三维层面模拟细胞间互动的同时也能保留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征,是一种拥有巨大潜力的新型研究模型,为支持其用于抗癌药物筛选提供了坚实基础。②肺癌类器官预测结果与患者实际临床结局高度一致,初步展现出对于指导抗癌用药的重要辅助意义:通过对常见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药物进行疗效预测和筛选,为患者定制个体化治疗策略;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试错和毒副反应;探索可行的替代药物或联合用药方案以改善耐药问题;指导罕见突变类型肺癌的精准治疗,弥补临床空白;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活性,提供更加全面的药物评价。此外,需注意类器官可能出现内部异质性,故应尽可能多次取材检测,以提高结果的准确性。③肺癌类器官在药物筛选等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如培养成功率及纯度不稳定、缺乏血管组织等。为弥补这些不足,需要改进培养条件、加速检测流程,以及发展多类器官系统,模拟药物在多个器官内的整体效应,这些改进将有助于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效果和毒性,提高肺癌治疗的精准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