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药物信息化专档管理效果,为临床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6年7月-2019年6月江苏省人民医院全院出院患者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数据,根据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信息化管理内涵不同将其分成三个阶段,其中2016年7月-2017年6月为第一阶段,2017年7月-2018年6月为第二阶段,2018年7月-2019年6月为第三阶段,从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前病原菌送检率、使用率、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比、使用频数(即累计DDD数,Defined daily doses,DDDs)、使用强度(Antibiotics use density,AUD)、处方合理率及不合理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第一、二、三阶段的送检率分别为85.47%(3972/4647)、89.36%(4676/5233)、98.56%(4526/4592)呈逐年升高趋势(P<0.001);碳青霉烯类药物使用率分别为3.24%(4647/143344)、3.38%(5233/154884)、2.55%(4592/180860)和在抗菌药物使用中占比分别为10.94%(4647/42493)、11.76%(5233/44503)、9.47%(4592/48471)总体呈下降趋势(P均<0.001);第二阶段的DDDs(41221.75)和AUD(3.17)均较第一阶段(43151.5,3.51)略有下降(P=0.628,0.711),第三阶段(55208.38,3.80)较第一阶段(P=0.001,0.263)、第二阶段(P=0.376,0.077)均有所增加;碳青霉烯类药物消耗量第一阶段以亚胺培南(67.10%)为最多,第二(42.88%)和第三阶段(38.30%)则以美罗培南为主;三个阶段碳青霉烯类药物处方合理率分别为20.00%、38.64%、95.23%,逐年升高(P均<0.05);第三阶段的不合格处方原因中适应证、会诊权限、病原学及疗效评估占比下降,给药方案的原因占比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01);三个阶段肺炎克雷伯菌及鲍氏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呈增长趋势(P均<0.001),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率相对比较稳定。结论碳青霉烯类药物信息化专档管理平台在促进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上发挥了作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目的分析感控联络护士(Infection control link nurses,ICLNs)现状,探讨其针对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利用ICLNs微信群采用"问卷星"线上调查某大型三甲医院ICLNs相关情况。收集2016年6月-2019年3月ICLNs...
详细信息
目的分析感控联络护士(Infection control link nurses,ICLNs)现状,探讨其针对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率。方法设计调查问卷,利用ICLNs微信群采用"问卷星"线上调查某大型三甲医院ICLNs相关情况。收集2016年6月-2019年3月ICLNs微信群问题,将其分为针对性培训前2016年6月-2017年10月(第一阶段)和针对性培训后2017年11月-2019年3月(第二阶段),2017年11月针对第一阶段ICLNs微信群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分析比较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ICLNs微信群问题种类及数量、医院感染率等变化。结果共117位ICLNs参与本次调查,基本情况特点为以女性、30~39岁年龄段、11~20年工作年限、主管护师职称、从事ICLNs 3年以上为主。90%以上的ICLNs同时承担了观察科室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督查科室消毒隔离执行情况、配合感控科做好感控各项监测工作及督察医护人员无菌操作等工作。仅有80.34%的ICLNs可完成对新入科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ICLNs更倾向于使用ICLNs微信群与感控科交流(76.07%),认为建立微信群非常有必要(75.21%),对他们工作中遇到的感控问题很有帮助(79.49%),且感控科能经常及时解决他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感控相关疑惑(96.58%),ICLNs觉得感控科针对性培训效果很好(82.05%)。第二阶段ICLNs微信群问题数量,医疗废物类、消毒隔离类及其他类问题数量均比第一阶段有所减少,其中医疗废物类问题数量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职业防护类问题数量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医院感染率(1.73%)、感染例次率(1.96%)较第一阶段感染率(2.06%)、感染例次率(2.30%)降低(均P<0.001)。结论通过定期搜集ICLNs微信群问题并进行针对培训的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临床ICLNs的困惑,大大提高培训的效率及精准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