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框架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牙科处理模块在种植患者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测量中的作用。方法研发内嵌于PACS的牙科后处理模块(包括曲面重组和...
详细信息
目的探索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框架内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牙科处理模块在种植患者图像后处理及分析测量中的作用。方法研发内嵌于PACS的牙科后处理模块(包括曲面重组和连续多轴牙科重建)。选取南京市口腔医院3种CBCT设备共计270例种植患者的CBCT图像,由1名影像科医师进行种植区域图像重建及骨量测量。方法1为使用上传至PACS的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数据使用该牙科处理模块进行图像重建及骨量测量,方法2为使用各CBCT设备刻录生成的光盘数据并使用光盘自带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图像重建及骨量测量。计算2种方法的时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统计2种方法骨量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同时对使用2种方法的影像科医技人员及种植科医师共计10人开展问卷调查,评估2种方法的使用满意度。结果3种CBCT设备使用2种方法的图像上传/刻录、图像打开时长、图像后处理时长及总时长均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方法1所耗时长较方法2明显缩短(P<0.001),2种方法骨量测量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使用者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表明方法1优于方法2(P<0.001)。结论内嵌于PACS的图像后处理模块适用于种植患者CBCT图像后处理及测量分析,可显著提升临床工作效率。
目的比较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在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3年9月收治的错[牙合]畸形拔牙排齐阶段支抗需求患者,根据正畸方式不同分为直丝组(应用直丝弓矫治器)与隐形组(应用Invisalign矫治器),倾向性匹配排除基线资料混杂因素,2组各60例。2组均通过iTero扫描仪扫描石膏模型并重建三维模型,应用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各参数变化,对比2组排齐后三维模型重叠测量值、对比2组颌骨变化[下颌平面角(FM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和下颌平面交角(IMPA)、下中切牙长轴延长线与眶耳平面交角(FMIA)、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下齿槽座点夹角(ANB)]、软组织变化[上唇后缩度(UL To E Line)、下唇后缩度(LL To E Line)]、牙齿变化[上中切牙唇倾(U1-NA)、中下切牙舌倾(L1-NB)]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隐形组排齐后U1X、U3Y、U3转矩、U5倾角重叠测量值显著低于直丝组,而U3X、U5X、U5Y、U5Z、U6X、U6Y、U6Z、U1转矩、U5转矩、U6转矩、U3倾角、U6倾角显著高于直丝组(P<0.05,P<0.01)。排齐后,2组FMA角、IMPA角、ANB角均较排齐前显著上升,FMIA角较排齐前下降(P<0.05)。排齐后,2组UL To E Line、LL To E Line均较排齐前显著下降(P<0.05)。排齐后,2组U1-NA较排齐前显著下降,L1-NB较排齐前上升,且隐形组U1-NA低于直丝组,L1-NB高于直丝组(P<0.05);隐形组与直丝组并发症发生率[3.33%(2/60)vs 6.67%(4/6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丝弓矫治器和Invisalign矫治器均可用于错[牙合]畸形拔牙患者排齐阶段支抗需求,然二者均存在部分支抗丢失,临床应合理选择矫治方案。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