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1 篇 期刊文献

馆藏范围

  • 11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8 篇 哲学
    • 8 篇 哲学
  • 1 篇 法学
    • 1 篇 政治学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语言文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主题

  • 3 篇 生命美学
  • 2 篇 自由
  • 2 篇 生命
  • 1 篇 李泽厚
  • 1 篇 城市
  • 1 篇 境界
  • 1 篇 文学
  • 1 篇 中国美学传统"忧世...
  • 1 篇 李煜
  • 1 篇 觉妙
  • 1 篇 空气
  • 1 篇 文化发展
  • 1 篇 信仰
  • 1 篇 “悦心悦意”
  • 1 篇 人类
  • 1 篇 绝对价值
  • 1 篇 禅宗
  • 1 篇 中世纪
  • 1 篇 美学
  • 1 篇 生命本体论

机构

  • 10 篇 南京大学
  • 2 篇 澳门电影电视传媒...
  • 1 篇 NOT FOUND
  • 1 篇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
  • 1 篇 北京师范大学
  • 1 篇 北京大学
  • 1 篇 中国人民大学
  • 1 篇 四川文理学院

作者

  • 11 篇 潘知常
  • 6 篇 pan zhichang
  • 1 篇 fan zao
  • 1 篇 郭英剑
  • 1 篇 宋澎
  • 1 篇 郭家宏
  • 1 篇 廖彬宇
  • 1 篇 牛宏宝
  • 1 篇 范藻

语言

  • 11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11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生命美学是“无人美学”吗?——回应李泽厚先生的质疑
收藏 引用
东南学术 2020年 第1期 74-80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生命美学奠基于"万物一体仁爱"的生命哲学,是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生命视界""情感为本""境界取向",是转而从本体对主体的意义的角度去探讨本体,以"成人之美"...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神圣之维的美学建构——关于“美的神圣性”的思考
收藏 引用
中州学刊 2015年 第4期 155-160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美的神圣性与终极价值、绝对价值密切相关,是终极之美、绝对之美,揭示了美之为美的根源。人与世界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意义"三个维度上发生关系,对于"人与意义"维度的忽视是中国传统...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因审美,而生命”——再向李泽厚先生请教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 2021年 第2期 4-16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
生命美学的“因生命,而审美”,回答的是“人类为什么需要审美”“人类究竟是怎样创造了美”“审美活动从何处来”的问题,答案无非就是“因生命,而审美”,但是这对于实践美学却难免捉襟见肘,难以自圆其说。进而,对于实践美学,更难阐释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因生命,而审美——再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收藏 引用
当代文坛 2020年 第4期 17-27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澳门电影电视传媒大学
物质实践与审美活动都是生命的“所然”,但是只有生命本身才是这一切的一切的“所以然”。审美活动与物质实践相同,都是起源于生命,也都是生命中的必须与必然。因此审美活动并非居于物质实践之后,并非仅仅源于物质实践,并非仅仅是物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從終極關懷看李後主詞
收藏 引用
词学 2015年 第2期34卷 24-38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學城市形象傳播研究中心
李煜詞與其他的帝王詞相比,作品‘多出’的是美學的終極關懷。西方哲學與美學中提出的‘邊緣情境’概念,非常有助於揭示李後主作品中‘多出’的美學的終極關懷。透過‘邊緣情境’,李後主看到了人生本身,因此‘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寫出...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析骨还父,析肉还母”——中国美学中的“活东西”
收藏 引用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 第3期 183-193,F0003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中国美学的重建,首先亟待进行的就是正本清源,把充满生命活力的中国美学的"活东西"释放出来。中西美学之间只存在着一种互相对话、彼此阐发的关系,无法强分高下。对"人是目的"的共同价值的追求,也存在于中国文化中...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从“南京文学”到“文学南京”——在文学中重新发现南京
收藏 引用
青春 2020年 第4期 4-5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被评选为"文学之都",是世界对南京的肯定,也是未来对南京的期许!南京,是一片被文学家深耕过的沃土,也是一座被文学作品播种过的城市。多年以来,我始终固执地认为:打开南京的方式无疑形形色色,但是,最为主要的只有两个:第一个...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中华文明第二期与禅宗美学的生命智慧——关于中国美学精神的札记一则
收藏 引用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 第3期30卷 17-26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00
信仰的建构,在中国是走的"无宗教而有信仰"的特殊道路。在中华文明的第二期,即便是禅宗的出现,也未能改变这一走向。从"发乎情止乎礼义"到"发乎情,止乎逍遥",再到"发乎情,止乎觉",在中国,禅宗...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我们是爱美的人”——关于生命美学的对话
收藏 引用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 第3期26卷 80-88页
作者: 潘知常 范藻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江苏南京210093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 四川达州635000
自1985年潘知常首倡生命美学,三十年来,在潘知常、封孝伦、范藻等学者的努力下,生命美学研究蔚为大观,基本上成为了继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之后中国当代美学的主流学派。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先后与"实践美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城市的“生命美学”
收藏 引用
党建文汇(上半月) 2018年 第12期 44-44页
作者: 潘知常 南京大学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中心
中世纪的德国有一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作为人类的伟大创造,城市一直都是人类的骄傲。然而,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自身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城市的空气也开始使人不再自由。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