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00 篇 期刊文献
  • 57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157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18 篇 工学
    • 47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0 篇 光学工程
    • 30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19 篇 电气工程
    • 13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6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4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2 篇 机械工程
    • 2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1 篇 力学(可授工学、理...
    • 1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轻工技术与工程
    • 1 篇 交通运输工程
    • 1 篇 林业工程
    • 1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1 篇 生物工程
  • 60 篇 理学
    • 48 篇 物理学
    • 20 篇 化学
    • 1 篇 生物学

主题

  • 5 篇 液晶
  • 5 篇 分子束外延
  • 4 篇 电催化
  • 4 篇 声学超构材料
  • 4 篇 涡旋光
  • 3 篇 石墨烯
  • 3 篇 声子晶体
  • 3 篇 生物催化
  • 3 篇 二维材料
  • 3 篇 锂离子电池
  • 3 篇 铌酸锂
  • 3 篇 量子光学
  • 3 篇 光子集成
  • 3 篇 纳米酶
  • 3 篇 铁电
  • 3 篇 析氧反应
  • 3 篇 太赫兹
  • 2 篇 窄线宽
  • 2 篇 硅基集成
  • 2 篇 金属薄膜

机构

  • 142 篇 南京大学
  • 14 篇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
  • 6 篇 南京邮电大学
  • 4 篇 江苏省功能材料设...
  • 4 篇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
  • 4 篇 华东理工大学
  • 3 篇 东南大学
  • 3 篇 山东大学
  • 3 篇 南京理工大学
  • 2 篇 西安交通大学
  • 2 篇 张家港市国泰华荣...
  • 2 篇 lcd 研发中心 龙腾...
  • 2 篇 西北工业大学
  • 2 篇 日本国立产业技术...
  • 2 篇 智能光传感与调控...
  • 2 篇 微结构国家重点实...
  • 2 篇 蚌埠学院
  • 2 篇 江苏科技大学
  • 1 篇 电子科学与工程学...
  • 1 篇 南京大学环境材料...

作者

  • 24 篇 陆延青
  • 15 篇 何平
  • 15 篇 邹志刚
  • 14 篇 周豪慎
  • 14 篇 陈延峰
  • 13 篇 卢明辉
  • 12 篇 胡伟
  • 12 篇 祝世宁
  • 11 篇 李朝升
  • 8 篇 张勇
  • 7 篇 huang weichun
  • 7 篇 lu minghui
  • 7 篇 黄唯纯
  • 6 篇 徐飞
  • 6 篇 he ping
  • 6 篇 芦红
  • 6 篇 陈向飞
  • 6 篇 zhang yong
  • 5 篇 lu hong
  • 5 篇 冯建勇

语言

  • 157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和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157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订阅
排序:
非质子型二氧化碳电化学还原路径与锂-二氧化碳电池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5年 第9期70卷 1164-1176页
作者: 刘忆雯 潘慧 何平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南京210023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节能减排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二氧化碳(CO_(2))的还原不仅有助于构建可持续的碳循环体系,还能有效缓解温效应.因此,CO_(2)还原被认为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途径之一.近年来,质子型CO_(2)还原由于其...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为绿色能源赋能: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发展与创新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5年 第9期70卷 1115-1117页
作者: 周豪慎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南京210093
电池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等组成.基于正负极活性材料中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换,电池可实现充电和放电过程中能量的储存与释放,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交通工具、可再生能源储存、电力系统调节、军事和航空航天等领域.随着全球...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伴随法的贝塞尔-高斯光束发射器逆向设计
收藏 引用
学学 2025年 第8期 221-228页
作者: 蒋欣辰 洪鹏 黄春玉 陆延青 寇君龙 南京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 南京大学集成电路学院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贝塞尔光束携带相位奇点和轨道角动量等信息,同时具备无衍射的传播特性,因此在基础科学、光量子通信和成像领域中都有广泛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伴随优化的片上贝塞尔-高斯光束发射器逆向设计方法,并对二阶贝塞尔-高斯光束发射器进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工程化金属酶参与的卡宾、氮宾转移非天然生物催化反应(英文)
收藏 引用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2025年 第05期 4-23页
作者: 潘文进 范鑫龙 蒋宛彤 辛思蕊 王宁致 王骞 余克洋 任鑫坤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近年来,生物催化在解决化学合成中的复杂挑战方面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策略,生物催化以生物酶为工具,通过独特的催化机制和特异的化学/区域/立体选择性,在制药、化工和材料科学领域广泛应用.目前,生物酶的功能创...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应力作用下单晶钛酸钡亚微米柱相、畴演变的原位电子显微镜研究
收藏 引用
电子显微学报 2025年 第2期44卷 153-159页
作者: 任义丰 庞振涛 王志超 周雪松 许航 毛亚川 陈茂 邓昱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江苏南京210093
在应力场作用下,铁电材料中铁电/铁弹性畴的演化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跨尺度层次结构的相互作用。为了解关键的局部微观结构演变,本文利用原位透射电镜直接观察了应力诱导钛酸钡(BaTiO_(3))亚微米柱的层次结构演变。...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弹性板波超材料研究进展
收藏 引用
科学通报 2022年 第12期67卷 1232-1248页
作者: 杨世礼 钟雨豪 颜士玲 张子栋 李鑫 余思远 卢明辉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93
超材料指具有超越天然材料性能的人工材料,因其独特的物理性质及广泛的应用领域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固体中的弹性波被广泛应用于无损检测、无线通讯、无源传感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不同于流体声波,固体中的弹性波由于存在纵波与横...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纳米线减反层的解析设计法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3年 第15期62卷 420-426页
作者: 朱兆平 秦亦强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南京大学光伏工程中心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本文通过分析比较给出了常用二维等效介质理论解析解的适用条件并且将有效介质理论的适用范围推广至零级衍射边界处,并通过FDTD模拟验证了该解析方法的准确性.这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没有精确二维有效介质理论(2D-EMT)解析解的困境,而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金属亚波长结构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9年 第14期68卷 167-174页
作者: 秦康 袁列荣 谭骏 彭胜 王前进 张学进 陆延青 朱永元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好的固态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板可作为生物医学、环境科学、化学化工、纳米科技等领域的生化感测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传统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基于金属颗粒提供的局域表面等离谐振这一物理机制,但其组装不...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线性成像系统的光学超分辨显微术回顾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7年 第14期66卷 119-132页
作者: 胡睿璇 潘冰洋 杨玉龙 张伟华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210093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打破光学衍射极限,将光学显微术的分辨本领推进到纳米尺度,已经成为光学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过去的三十年间,发展了多种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并在生物、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应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低维超导材料中的量子振荡现象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22年 第12期71卷 332-350页
作者: 毕翔宇 黄俊伟 秦峰 邱彩玉 袁洪涛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00
低维超导材料由于具有尺度接近量子临界尺寸的优势,能够观测到显著的超导量子振荡效应,因此成为研究超导量子振荡效应的优异平台.由于这些量子振荡效应的周期、振幅、相位与磁通涡旋的量子化及运动方式、超导电子的配对机制、特定外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