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意义]随着数字人文项目和成果不断涌现,许多数字人文项目在数据的长期归档、可持续访问与重用方面面临巨大挑战。探索帮助恢复或维持数字人文数据可持续访问和重用的方案并总结其经验对于数字人文领域公共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运用基于互联网档案的循证方法对RESTORE、Sustainable Digital Scholarship、King’s Digital Lab和Cambridge Digital Humanities Lab 4个项目开展探索分析。研究借助互联网档案馆及其提供的网络信息溯源工具“网络时光机”收集数据,并运用内容分析法从技术、人力和财务三个视角进一步开展数据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总结了实现数字人文数据可持续访问和重用所需的基础设施支持,提出6条研究启示,为我国数字人文领域公共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参考。
通过健康信息传播和教育说服公众形成健康行为意愿是一个现实课题。本文以精细加工可能性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为理论基础,将说服路径分为中心路径和外围路径,同时引入短期的时间纵向数据追踪。本文实施了10天左右持续使用健康信息的日记报告实验,基于30名大学生提交的377条健康信息日记数据,建立个体层面与信息线索、时间层面的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ing,HLM),探究健康信息对个体健康行为意愿的说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行为意愿的说服过程主要是信息质量和来源可信度的混合式说服路径;在7天周期内,健康信息说服效果逐渐增强,其中信息质量的说服效果更为稳定,来源可信度的说服效果则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被抵消;健康信息说服路径随个体特征和接触时机而变;健康意识调节来源可信度和信息热度对说服效果的影响,且具有时间效应;卷入度调节信息质量和来源可信度对信息说服效果的影响,但不存在时间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健康信息对健康行为意愿改变的说服机制,为建立“以人为本”的个性化健康信息传播和健康教育方案提供了参考。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