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67 篇 期刊文献
  • 43 篇 会议

馆藏范围

  • 2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30 篇 工学
    • 43 篇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
    • 35 篇 化学工程与技术
    • 31 篇 光学工程
    • 15 篇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
    • 14 篇 电气工程
    • 10 篇 船舶与海洋工程
    • 7 篇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
    • 4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3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1 篇 机械工程
    • 1 篇 纺织科学与工程
    • 1 篇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
    • 1 篇 软件工程
    • 1 篇 生物工程
  • 123 篇 理学
    • 100 篇 物理学
    • 23 篇 化学
    • 1 篇 天文学
    • 1 篇 大气科学
    • 1 篇 生物学
  • 3 篇 医学
    • 2 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
    • 1 篇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教育学
  • 2 篇 农学
    • 2 篇 作物学
  • 1 篇 历史学
    • 1 篇 中国史
  • 1 篇 管理学
    • 1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主题

  • 7 篇 石墨烯
  • 6 篇 扫描隧道显微镜
  • 6 篇 晶体结构
  • 6 篇 超表面
  • 5 篇 量子自旋液体
  • 5 篇 二维材料
  • 5 篇 拓扑绝缘体
  • 4 篇 量子光学
  • 4 篇 铁基超导体
  • 4 篇 物理光学
  • 4 篇 宽带
  • 4 篇 超导
  • 4 篇 超构表面
  • 3 篇 量子输运
  • 3 篇 时间反演对称性
  • 3 篇 声子晶体
  • 3 篇 光谱
  • 3 篇 类比引力
  • 3 篇 锂离子电池
  • 3 篇 非常规超导体

机构

  • 164 篇 南京大学
  • 43 篇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
  • 16 篇 复旦大学
  • 10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7 篇 浙江大学
  • 6 篇 东南大学
  • 6 篇 上海交通大学
  • 5 篇 上海量子科学研究...
  • 5 篇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
  • 5 篇 苏州大学
  • 4 篇 应用表面物理国家...
  • 4 篇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
  • 3 篇 中国科学院大学
  • 3 篇 固体微结构国家实...
  • 3 篇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
  • 3 篇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3 篇 湖北九峰山实验室
  • 3 篇 山东科技大学
  • 3 篇 近代声学教育部重...
  • 3 篇 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3 篇 祝世宁
  • 10 篇 刘辉
  • 9 篇 周豪慎
  • 9 篇 何平
  • 9 篇 陈延峰
  • 7 篇 温锦生
  • 7 篇 李绍春
  • 7 篇 王漱明
  • 6 篇 刘晓宙
  • 6 篇 卢明辉
  • 5 篇 贾金锋
  • 5 篇 何程
  • 5 篇 陆延青
  • 5 篇 盛冲
  • 5 篇 王炜
  • 5 篇 程建春
  • 5 篇 刘灿华
  • 5 篇 宋凤麒
  • 5 篇 邹志刚
  • 5 篇 赖耘

语言

  • 208 篇 中文
  • 2 篇 英文
检索条件"机构=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210 条 记 录,以下是131-140 订阅
排序:
基于宽带消色差超构透镜的彩色成像
收藏 引用
物理 2018年 第6期47卷 379-381页
作者: 王漱明 李涛 祝世宁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研究表明,人类从外界获取的绝大部分信息是通过眼睛得到的。丰富多彩的颜色使我们身边的事物可以彼此区分,也使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如何得到对身边彩色世界的最优成像是人们一直以来的终极目标,也是光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太赫兹表面极化激元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7年 第14期66卷 280-299页
作者: 张学进 陆延青 陈延峰 朱永元 祝世宁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210093
作为束缚于表面或界面的电磁波与极性元激发的耦合模量子,表面极化激元是克服衍射极限的核心物理.在紫外、可见以及近红外波段,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展现出了亚波长特性,具有高分辨成像等应用,并发展成为"表面等离子极化激元亚波长光...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氧气提升锂-氧气电池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氧气提升锂-氧气电池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收藏 引用
2019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大会
作者: 杨金贵 邱飞龙 何平 周豪慎 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江苏省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210093 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江苏省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 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 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南京市 210093 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
来源: 评论
基于线性成像系统的光学超分辨显微术回顾
收藏 引用
物理学报 2017年 第14期66卷 119-132页
作者: 胡睿璇 潘冰洋 杨玉龙 张伟华 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210093
随着纳米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打破光学衍射极限,将光学显微术的分辨本领推进到纳米尺度,已经成为光学领域的一个核心议题.在此背景下,过去的三十年间,发展了多种超分辨光学显微技术,并在生物、材料、化学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应用...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氧气提升锂-氧气电池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氧气提升锂-氧气电池金属锂负极的稳定性和循环性能
收藏 引用
中国化学会第二十次全国电化学大会
作者: 杨金贵 邱飞龙 何平 周豪慎 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江苏省功能材料设计原理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日本国立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金属锂是已知最活泼的金属之一,具有超高的比容量(3860mAh·g-1)和最低的电势(-3.04V vs. SHE)。以金属锂和氧气为能量存储介质的锂-氧气电池有望取代传统的锂离子电池,在电气化运输和可穿戴电子设备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
来源: 评论
基于含氧化还原中间体聚合物电解质的长寿命锂空气电池
收藏 引用
物理化学学报 2017年 第10期33卷 1925-1926页
作者: 何平 南京大学储能材料与技术中心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固体微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南京210093
锂氧电池又被称为锂空气电池,由于其理论能量密度是普通锂离子电池的5-10倍,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目前研究发现大多数基于无水电解液的锂空气电池的相关报道都是采用干燥的纯氧做为正极活性物质,这严重阻碍了锂空气电池的真正...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二维/三维人工微纳结构的等离激元光调控
基于二维/三维人工微纳结构的等离激元光调控
收藏 引用
中国物理学会2018年秋季学术会议
作者: 熊翔 范仁浩 高雅君 王政翰 胡宇辉 彭茹雯 王牧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物理学院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 南京 210093
表面等离激元(SPP)是一种金属与介质界面上的电子集体振荡的元激发,电磁波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耦合而形成的一种沿着金属表面传播的近场电磁波。如果电子的振荡频率与入射光波的频率一致或非常接近就会产生共振,在共振状态下电磁场的...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播操控:从波束调制到近场全息
收藏 引用
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 2017年 第5期54卷 10-33页
作者: 李涛 陈绩 祝世宁 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南京210093
表面等离激元是一种存在金属与介质界面的电磁模式,具有亚波长传播和局域场增强的特性,因而受到人们的青睐,作为在微纳尺度下进行光子操纵和集成的优良载体。随着人们对表面等离激元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对微纳光子器件应用需求的增加,如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生长在Si(111)表面的单层Sn结构的STM研究
生长在Si(111)表面的单层Sn结构的STM研究
收藏 引用
中国物理学会2018年秋季学术会议
作者: 袁茜茜 李绍春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3 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93
我们利用分子束外延技术,在Si(111)-7×7衬底上生长单层Sn,除了已经报道过的Sn-(√3×√3)和Sn-(2√3×2√3)1,发现了三种全新的Sn的重构。
来源: 评论
常压下调控WTe2中的超导相变
常压下调控WTe2中的超导相变
收藏 引用
中国物理学会2018年秋季学术会议
作者: 朱立 李启远 李世超 吕洋洋 贾振宇 陈延彬 温锦生 李绍春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 南京大学人工微结构科学与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南京 210093
WTe2 作为第Ⅱ类Weyl半金属材料,已经被广泛研究。同时,有研究组发现通过施加高压,可以在WTe2 中实现超导,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为7K 左右[1,2]。因此,WTe2 中拓扑性质与超导性质有可能共存,具备实现拓扑超导的基本条件。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