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氟磺胺草醚施用后大豆苗期生长及生理特征的变化,为农业生产中合理施用除草剂提供科学的依据。以大豆(苏18)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分析不同剂量氟磺胺草醚施用对大豆苗期生长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氟磺胺草醚施用剂量达到或超过225 g a.i./hm^(2)时显著抑制大豆苗期根系生长,促使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以及丙二醛含量上升。氟磺胺草醚施用剂量超过450 g a.i./hm^(2)时会破坏大豆苗期叶片的光合作用,导致大豆生物量下降。从叶绿素荧光成像看,氟磺胺草醚对大豆光合作用的药害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弱。过量施用氟磺胺草醚会延缓大豆苗期整体的生长发育,破坏大豆苗期光合作用。
有机物覆盖作为一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土壤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城市土壤保育及城市土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相关文献,本文探讨有机物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明晰其作用机制,...
详细信息
有机物覆盖作为一种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干扰,对土壤结构和功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城市土壤保育及城市土壤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查阅Web of Science、CNKI等数据库相关文献,本文探讨有机物覆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明晰其作用机制,对深入探究土壤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完善有机覆盖应用技术体系,提高城市土壤保育和修复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大多数研究表明:有机物覆盖可以减缓地表水分蒸发和雨水的直接渗透,促进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保水性,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稳定,减缓水土流失;有机物覆盖具有在高温时降温、低温时保温的双重效应,能改善植物生长的水热条件;受土壤条件、覆盖量、覆盖材料等多种因素影响,施加有机覆盖物后,温室气体的排放表现出不确定性;由于土壤的水、气、热等因子的改变,有机物覆盖后土壤微生物的活性、种类、多样性受到影响,且能刺激土壤动物的活动,改善土壤结构和质量;有机物覆盖后,土壤理化性质改善、养分含量提高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等进一步使土壤酶活性提高,土壤中的碳氮转化速率加快;有机物覆盖后,受土壤环境的影响,植物根系的结构特征改变,细根周转增强,根际沉积增加,加之有机覆盖物本身可为土壤提供碳源,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加快,土壤有机碳固持增加,但对土壤碳组分变化的研究还存在争议;有机覆盖物的分解不同程度上能增加土壤有机质、营养元素含量,改善土壤营养情况,增加土壤肥力。目前关于有机物覆盖对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越来越多,但结果还没有统一定论,缺少长期定位观测数据,其作用机制尚未研究清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体系还不完善。因此,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开展长期定位的动态监测和试验研究,明晰有机物覆盖后的土壤环境变化;2)全面探究有机物覆盖对土壤生态系统物质能量转化过程的影响,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3)建立完善的有机物覆盖应用技术体系,提高土壤保育和土壤修复效果。
【目的】随着塑料制品带来的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基于中国丰富的竹资源和竹产业优势,本研究旨在剖析“以竹代塑”发展现状,明确竹产业链中竹资源高效培育及发展的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引导科研机构与企业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以促进竹培育技术创新和提高竹资源利用效率及产品质量,提升竹产业整体竞争力。【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核心集(WoS)近15年(2010—2024年)与“以竹代塑”和“竹资源”相关的研究文献,应用VOSviewer对目前研发的竹种、研究热点等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同时对全国26个重点竹产区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解析竹资源高效培育利用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结果】近15年来,有关“以竹代塑”和“竹资源”的研究呈蓬勃发展态势,热点聚焦竹子的生物学特性、竹材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力学性质等方面。本研究系统总结了“以竹代塑”的核心优势与竹资源高效培育的主要瓶颈问题,如监测粗放、种质开发不足等,并提出种质创新、低产林改造、设施升级等发展路径。【结论】未来应重点建设竹类种质资源库,定向培育高价值“代塑”竹种;着力改造低产低效竹林,因地制宜建立高标准竹林地示范区;科学规划并完善竹林基地道路、蓄水灌溉等基础设施,创新竹林优质原料供给与先进经营管理模式,为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及“双碳”目标达成提供竹业支撑。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