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初步评估探讨核酸筛查模式对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残余风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15—...
详细信息
目的初步评估探讨核酸筛查模式对献血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传播残余风险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中国大陆执业比对工作组信息管理系统的相关数据,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15—2019年度我国18家血液中心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趋势分析;同时分析比较2019年18家血液中心的ELISA联合核酸单检/混检(ELISA+ID-NAT/MP-NAT)和ELISA联合核酸混检(ELISA+MP-NAT)2种血液筛查(简称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18家血液中心5年的HBV血筛残余风险度总体趋势经趋势卡方检验显示:核酸检测单阳性率趋势χ^(2)=39.42(P<0.01),残余风险度趋势χ^(2)=279.792(P<0.01);ELISA+ID-NAT/MP-NAT和ELISA+MP-NAT 2种不同血筛模式对残余风险度RR的影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卡方检验显示χ^(2)=7.4(P<0.01)。结论自2015年我国将核酸检测用于血筛以来,HBV输血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呈逐年下降趋势,目前主要的2种血筛模式对血液残余风险度有可能造成差别。
目的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及不同筛查策略和模式对其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探讨。方法本文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21年3月1日~2021年8月31日南京地区的献血人群HBV传播...
详细信息
目的对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及不同筛查策略和模式对其的影响进行初步评估探讨。方法本文利用NAT单阳性率-窗口期比率数学模型(NAT yield/WP ratio model),对2021年3月1日~2021年8月31日南京地区的献血人群HBV传播的残余风险度进行评估,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比较不同的筛查策略和筛查模式对残余风险度的影响。结果HBV血筛残余风险度卡方检验法结果:2种筛查策略[“2+1”和“1+1”]相比,χ^(2)=1.412,P>0.05。6种筛查模式相比,χ^(2)=7.883,P>0.05;其中[(E1+E2)+ID-NAT]和[(E1+E2)+MP-NAT]比较,χ^(2)=0.063,P>0.05;E1+ID-NAT、E1+MP-NAT、E2+ID-NAT、E2+MP-NAT相比较,χ^(2)=6.229,P>0.05。提示不同的筛查策略和筛查模式对HBV残余风险度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南京地区献血人群中,不同的血筛策略和血筛模式对HBV血筛的残余风险度在安全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目的分析北京市献血人群筛查中发现的1例HIV-1独特型重组毒株的基因结构和重组特点。方法基于2018年北京市血液筛查时发现的1例HIV核酸阳性抗体阴性的样本,提取病毒RNA并逆转录为cDNA,用近末端稀释法分两段扩增病毒近全长基因组并测定序列。运用RIP、jpHMM和SimPlot3.5软件进行重组分析,同时采用MEGA7软件构建Neighbor-joining系统进化树对该毒株的同源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共获得长度为8792 bp的HIV-1近全长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由CRF01_AE和CRF07_BC重组片段组成。与Los Alamos HIV Database(***/content/index)中收录的全长序列相比该毒株具有3个独特的重组断点,分4个重组片段,分别是ICRF01_AE(790~6035,HXB2),IICRF07_BC(6036~8586,HXB2),IIICRF01_AE(8587~8828,HXB2)和IVCRF07_BC(8829~9411,HXB2)。其中ICRF01_AE区域属于CRF01_AE的C4簇;IICRF07_BC区域属于CRF07_BC的CRF07BC_N簇。结论1例参与献血的HIV核酸阳性而抗体阴性的感染者携带的毒株具有新型独特的重组模式,提示需要加强监测献血人群中HIV毒株的流行情况,为保障安全用血提供科学数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