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估药物涂层球囊(DCB)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对复杂长段合并严重钙化的股腘动脉疾病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ISR)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中股腘动脉疾病患者124例,根据治疗再狭窄的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2组:PTA组(n=59)和DCB组(n=65)。所有患者均为支架术后原发再狭窄,且入院后行双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确定病变长度及钙化程度。主要安全终点为30 d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s)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主要临床终点为2年一期通畅率和免于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率(FCD-TLR),次要临床终点为免截肢生存率(AFS)、大截肢率、小截肢率和二次开放手术率。采用Kaplan-Meyer(K-M)曲线分析两组之间临床终点与安全终点之间的差异,同时使用森林图来表示各种临床与安全终点事件的危险比(HR),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股腘动脉疾病患者一期通畅率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24例患者,PTA组男41例,女18例,年龄(73.6±9.7)岁,病变长度(20.2±10.7)cm,严重钙化患者占比76.3%(45/59);DCB组男42例,女23例,年龄(74.7±9.5)岁,病变长度(17.3±9.2)cm,严重钙化患者占比77.0%(50/65)。24个月时,PTA组小截肢率方面高于DCB组[37.3%(22/59)比18.5%(12/65),P=0.035],然而,PTA组和DCB组在2年一期通畅率[15.3%(9/59)比16.9%(11/65)]、FCD-TLR[22.0%(13/59)比24.6%(16/65)]、AFS[33.9%(20/59)比41.5%(25/65)]、大截肢率[10.2%(6/59)比9.2%(6/65)]、二次开放手术率[13.6%(8/59)比10.8%(7/65)]、30 d MACEs[1.7%(1/59)比1.5%(1/65)]、全因死亡率[6.7%(4/59)比7.6%(5/6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吸烟(HR=1.95,95%CI:1.22~3.14,P=0.006)与严重钙化(HR=1.46,95%CI:1.30~1.72,P=0.001)是一期通畅率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伴有复杂长段且合并严重钙化的股腘动脉疾病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与普通球囊相比,DCB能明显降低患者2年内小截肢率,但在其他临床和安全终点方面无差异。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