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探究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联合翻转课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
详细信息
目的 探究讲授式教学法(lecture based learning,L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慕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MOOC)联合翻转课堂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临床实习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年制临床医学毕业实习阶段留学生共80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4组,每组20人,分别采用4种不同教学模式进行神经内科实习教学:1组采用LBL教学法;2组采用PBL教学法;3组采用LBL联合PBL教学法;4组采用LBL+PBL+慕课联合翻转课堂。课后向每名同学发放调查问卷以此了解学生的满意情况,实习结束以后对4组学生进行理论和临床技能综合考试。以评估留学生的临床知识掌握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病例分析能力。结果 第4组学生临床知识掌握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病例分析能力均高于其他3组留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第4组学生在专业知识涵盖满意度、临床思维培养满意度、教学体验满意度3个方面评分高于其他3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留学生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LBL+PBL+MOOC联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效果显著,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及临床知识掌握能力、临床技能操作能力、临床病例分析能力,提升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满意率。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轻、重度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弯曲的患者间斑块分布、大小及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
详细信息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对轻、重度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弯曲的患者间斑块分布、大小及成分的差异进行研究。材料与方法经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将BA弯曲的患者纳入研究。测量BA最大弯曲处的血管外壁到BA两端(BA顶部与左右椎动脉汇合处的连接线)的横向距离,分为轻度弯曲组(5 mm<横向距离<10 mm)和重度弯曲组(横向距离≥10 mm)。比较两组的临床相关因素、BA斑块分布(内弧、外弧)、大小(微小斑块、明显斑块)及成分[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有无差异。结果92例患者纳入研究,共计106个斑块。轻度弯曲组54例,BA斑块60个;重度弯曲组38例,BA斑块46个。两组间BA斑块均常见于内弧(内弧与外弧:76.7%、73.9%与23.3%、26.1%);重度弯曲组中明显斑块所占比例较轻度弯曲组大(重度与轻度:65.2%与3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4);重度弯曲组中IPH所占比例较轻度弯曲组大(重度与轻度:69.6%与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临床相关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弯曲的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分布于内弧。基底动脉重度弯曲组较轻度弯曲组斑块更明显,且重度弯曲组中IPH所占比例较轻度弯曲组大,轻度弯曲组斑块相对来说更稳定。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详细信息
目的利用高分辨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探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频发组与非频发组间基底动脉管壁差异。材料与方法将经过头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MRA)和基底动脉HR-MRI扫描后发现斑块的患者纳入研究。根据24 h内TIA频次分为频发组(≥2次)和非频发组(<2次)。对两组斑块形态学指标、狭窄程度、血管重构、斑块分布及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68例TIA患者,共184个斑块(频发组:38例、108个,非频发组:30例、76个)。最狭窄层面的斑块形态学指标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狭窄程度、重构指数较非频发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频发组腹侧斑块占比较大(38.0%vs 22.4%),背侧斑块占比较小(17.6%vs 3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06);两组侧壁斑块比例(44.4%vs 42.1%)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53)。两组临床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频发组斑块多分布于腹侧,非频发组多分布于背侧,两组侧壁斑块比例相似。频发组斑块负荷、狭窄程度、重构指数更高,非频发组斑块更稳定。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