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眶内电针疗法对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选择65例单眼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采用眶内电针治疗,眼部取穴以外展神经所支配的外直肌肌腹的体表投影为针刺部位,配合远端取同侧外关、风池穴,眶内、眶外相邻两针连同一组电极,1.5 m A,1.5 Hz,电刺激40 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共观察8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者给予基础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于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双眼移动距离差值、最大水平复视角度,观察二者变化趋势及相关性;统计临床疗效,并分析治疗次数、年龄、性别、病程以及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疾病对疗效的影响。结果:65例糖尿病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痊愈46例,有效15例,无效4例,痊愈率为70.8%,总有效率为93.8%。双眼移动距离差值于第1疗程后显著下降,随后逐渐接近正常;最大水平复视角度则随疗程增加缓慢下降,经Spearman相关分析二者变化趋势呈正相关(均P<0.01)。疗效与治疗次数呈正相关(P<0.01),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相关性不显著。结论:眶内电针可改善糖尿病性外展神经麻痹患者眼球活动受限和复视症状,且治疗过程中眼球活动受限先于复视症状恢复。治疗次数对疗效有显著影响,年龄、性别、病程以及高血压、高血脂、脑梗死等伴随疾病对疗效影响不显著。
目的应用高分辨MRI(HRMRI)探讨颈动脉斑块不同成分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的危险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斑块的病人50例,其中女21例,男29例,年龄43~77岁,平均(61.62±7.96)岁。依据病人近3个月来是否发生过与患侧颈动脉相关的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分为有症状组(22例,存在斑块血管40支)及无症状组(28例,50支),所有病人行3.0 T HRMRI以评估颈动脉血管及斑块内成分。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对2组病人的临床资料、斑块成分及血管管腔狭窄程度进行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检出存在斑块纤维帽破溃(FCR)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8支,检出率为16.0%,症状组FCR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斑块内出血(IPH)的血管,症状组21支,检出率为52.5%,无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0.0%,症状组IPH的检出率高于无症状组(P<0.05)。检出存在斑块钙化(CA)的血管,症状组15支,检出率为37.5%,无症状组13支,检出率为26.0%,2组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组管腔狭窄程度为57.64%±13.36%,无症状组为53.86%±11.19%,2组间管腔狭窄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60,P=0.148)。FCR在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危险性最高(OR=3.012),IPH危险性次之(OR=2.478)。结论 HRMRI可以分析斑块内成分,而这些成分是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是斑块易损性的表现。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