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SCI论文被指南引用的情况,为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搜集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所有论文,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由2...
详细信息
目的了解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发表SCI论文被指南引用的情况,为制定论文质量评价机制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搜集第一作者的第一署名单位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所有论文,检索时间截止到2022年12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筛选、确定纳入文献后,提取论文数据并获取其引文信息,分别构建华西论文数据库及其引文数据库。分别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来分析不同类型论文被指南引用的差异与不同分区论文被指南引用的差异。结果共纳入22681篇论文和252336篇引文,其中论著、系统评价和传统综述分别为18026篇(79.5%)、2773篇(12.2%)和1882篇(8.3%)。论著、系统评价和传统综述的指南引用率分别为2.6%、15.8%、2.2%,引用率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指南引用率排名前10的学科领域差异较大:最高被引率为13.9%,最小为2.6%。Q1、Q2、Q3、Q4区论文的指南引用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其他分区相比,Q1区论文被Q1区指南引用的引用率最高(P<0.05)。结论被指南引用的论文在其论文类型和学科领域中分布不均衡,高水平论文更易被高质量指南引用。因此,可以将论文被指南引用的情况作为衡量论文质量的指标之一。
目的比较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组(简称牵引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简称切开组).牵引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56.14±9.24)岁(范围45~72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1例、Ⅱ型2例、Ⅲ型2例、Ⅳ型5例、Ⅴ型6例、Ⅵ型5例.切开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58.97±4.84)岁(范围47~70岁);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例、Ⅱ型4例、Ⅲ型8例、Ⅳ型4例、Ⅴ型5例、Ⅵ型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完全负重时间、Rasmussen评分、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及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30个月.牵引组与切开组的手术时间[(92.61±6.22)min和(47.92±9.53)min]、切口长度[(4.54±0.56)cm和(6.26±0.51)cm]及术中出血量[(47.05±9.72)ml和(156.82±4.62)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3、10.78、53.24,P<0.001).牵引组与切开组的住院时间[(5.35±0.41)d和(5.84±0.78)d]、骨折愈合时间[(3.72±0.74)个月和(4.22±0.42)个月]及术后完全负重时间[(11.29±1.10)周和(15.07±1.96)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0,P=0.026;t=3.38,P<0.001;t=7.96,P<0.001).牵引组术后6个月HSS评分为(81.61±2.32)分,大于切开组的(77.66±4.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7,P<0.001);术后12个月,牵引组Rasmussen评分为(16.71±1.00)分,大于切开组的(13.79±1.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P<0.001).两组均未发生骨折畸形愈合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牵引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1/21),切开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2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P=0.473).结论双反牵引辅助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可早期活动、骨折愈合时间短的优势,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