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区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较高,而针对感染者血清中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HBV表面抗原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双阳性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尚无明确的研...
详细信息
西藏地区藏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率较高,而针对感染者血清中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HBV表面抗原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双阳性的研究一直进展缓慢,尚无明确的研究结论。为探讨西藏地区藏族人群慢性HBV感染者血清中HBsAg和HBsAb双阳性与基因组核苷酸/氨基酸突变的关系,本研究在西藏选取7个地区作为研究区域,进行多阶段抽样,选取样本进行HBV血清五项指标检测,筛选HBsAg和HBsAb均为阳性的患者血清共24份作为双阳性组,以年龄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等感染指标进行匹配,选取96份HBsAg阳性,HBsAb阴性患者血清作为对照组。HBV全基因组序列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产物直接测序获得,并进行重组分析和突变分析。852名西藏HBV感染者中,HBsAg/HBsAb双阳性率为2.82%(24/852)。双阳性组在S蛋白N端和主要亲水区(Major hydrophilic region,MHR)的突变率以及PreS缺失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753C、C1990T和C2002T等核苷酸突变;S蛋白中V224A、PreS区D103E等氨基酸突变在两组内分布存在显著差异。HBV/CD重组型的HBsAg/HBsAb双阳性发生率与中国乙肝主要流行区域接近。HBV感染者血清HBsAg和HBsAb共存可能与S蛋白,特别是MHR内的高氨基酸突变造成的免疫逃逸有关。PreS缺失、S抗原蛋白C端V224A突变和PreS区D103E突变可能对HBsAg/HBsAb双阳性的产生具有协同作用。
目的对2021年采集于我国福建的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G3P[8]毒株FJ21351116进行全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方法使用高灵敏度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FJ2135111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MEGA11.0、Geneious9.0.2和DNASTAR...
详细信息
目的对2021年采集于我国福建的A组轮状病毒(group A rotavirus,RVA)G3P[8]毒株FJ21351116进行全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方法使用高灵敏度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对FJ21351116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MEGA11.0、Geneious9.0.2和DNASTAR软件通过核酸序列分析评估病毒的基因组特征。使用BioEdit v.7.0.9.0和PyMOL v.2.5.2分析VP7和VP4(VP8*)的中和表位。结果我国福建RVA毒株FJ21351116基因型为G3-P[8]-I2-R2-C2-M2-A2-N2-T2-E2-H2,系统进化分析显示,FJ21351116株的VP7、VP4、VP3、NSP2-NSP5基因与近几年日本检测到的马样DS-1样G3P[8]基因存在亲缘关系。而VP6、VP1、VP2、NSP1基因与大部分国家G2P[4]的相应基因亲缘关系近,特别是新加坡,表明该毒株是马样G3P[8]毒株与G2P[4]毒株共感染过程中通过基因重配形成的。FJ21351116的VP7/VP4基因与Rotarix和RotaTeq疫苗的进化分析表明,VP7和VP4(VP8*)中和抗原表位与疫苗氨基酸位点均存在多个突变。推测Rotarix和RotaTeq疫苗针对马样DS-1样G3P[8]RVA的保护效果不佳,且与Rotarix的中和抗原表位氨基酸差异高于RotaTeq。结论本研究发现一例中国罕见的DS-1样G3P[8]型RVA毒株,且疫苗株可能对其保护效果差,强调了持续监测RVA毒株及研发高效覆盖面全的RVA疫苗的重要性。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