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分析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以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中的40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 W 1.4.2和CUSP在线软件对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和PR2-plot分析。结果表明,永椿香槐...
详细信息
为分析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使用模式,以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中的40条蛋白质编码序列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 W 1.4.2和CUSP在线软件对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中性绘图分析、ENC-plot和PR2-plot分析。结果表明,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不同位置上的GC含量依次是GC_(1)(46.33%)>GC_(2)(39.81%)>GC_(3)(29.58%),表明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末位碱基偏好以A和U结尾;其ENC的范围为34.93~55.78,有27个ENC值>45,表明其密码子的偏好性较弱;RSCU>1的密码子中有29个以A、U结尾。中性分析显示,GC_(12)和GC_(3)的相关系数和回归系数分别为0.126 0和0.224 3,相关性不显著;ENC-plot分析显示ENC频数比值在-0.05~0.05间的有12个,这部分基因密码子偏好性主要受选择的影响;PR2-plot分析中,T>A、G>C,说明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偏好性受多种因素影响;15个密码子确定为最优密码子,如UUU、UUA、AUU等。综上所述,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的使用主要受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永椿香槐叶绿体基因工程、种源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以不同引种地不同品种的9个新鲜牡丹花瓣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9个不同引种地不同品种牡丹花瓣样品中的化学成分。液相色谱条件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乙酸梯度洗脱,流速0.8m...
详细信息
以不同引种地不同品种的9个新鲜牡丹花瓣为实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9个不同引种地不同品种牡丹花瓣样品中的化学成分。液相色谱条件为Eclipse plus C18色谱柱(4.6×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1%乙酸梯度洗脱,流速0.8mL/min,检测波长360nm,柱温为35℃。通过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国家药典委员会)进行相似度分析,建立9个样品牡丹花瓣的指纹图谱,为科学评价与有效控制牡丹花瓣产品质量提供新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分析方法有较好的重复性,9个引种牡丹花瓣样品指纹图谱共有6个主要共有峰,可作为鉴别引种地牡丹花瓣质量的主要依据。
近年来我国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的概念并启动实施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然而PSESP概念自提出后就不断受到质疑,认为不确切的概念及其引领的保护工程难以取...
详细信息
近年来我国提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的概念并启动实施了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规划,然而PSESP概念自提出后就不断受到质疑,认为不确切的概念及其引领的保护工程难以取得显著成效。为了更好地理解PSESP概念和相应的保护对策,本文在回顾我国野生植物保护进程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珍稀濒危植物、重点保护植物和极小种群植物等概念,提出从物种选列标准和极小种群临界值等角度理解PSESP概念的途径;并通过比较各个时期采取的保护策略措施,指出基于种群管理的PSESP保护能体现物种以种群形式得以维持和延续的本质,但急需完善传统的资源调查、就地保护、迁地保护方法,探索种群调查分析、近地保护和种群恢复重建等新方法。最后认为PSESP概念的提出及其拯救保护工程的实施在我国野生植物保护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能促进保护实践和科学研究的相互融合,实现二者共同发展。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