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与栖息地利用,为越冬白鹤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鄱阳湖星子站水位监测数据和湖区白鹤自然食物苦草块茎生物量,将2016年、2017年和2020年、2021年界定为丰水年W1组和W3组,将2018年、2019年界定为平水年W2组。基于2016—2022年13只卫星跟踪白鹤的越冬期定位数据,利用ArcGIS 10.7空间分析功能,对比分析丰水年和平水年越冬期以及越冬不同阶段的白鹤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的差异。【结果】1)从越冬白鹤的移动模式来看,平水年组越冬期和越冬中期的移动距离均显著小于丰水年组。2)丰水年合并组的不同越冬阶段的90%KDE(Kernel density estimator)(核密度估计法)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丰水年W1组越冬中期90%和50%KDE活动区面积均显著大于平水年W2组和丰水年W3组。3)从栖息地的利用率来看,平水年越冬期白鹤日间湿地利用率高达89.0%±12.3%(n=9);丰水年组白鹤在越冬期以及越冬前期和中期的日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湿地利用率显著低于平水年组。2个丰水年组之间的白鹤农田和湿地利用率无显著差异。白鹤的夜间湿地利用率在平水年越冬期为94.9%±8.7%(n=9),而在丰水年越冬期为84.5%±18.4%(n=15);丰水年W1组和合并组的白鹤越冬中期夜间农田利用率显著高于平水年组。【结论】在丰水年,白鹤通过增加移动距离、活动区面积以及农田栖息地利用比例来应对水位提高造成的食物短缺,来满足自身能量需求和提高适合度。在平水年,自然湿地是鄱阳湖越冬白鹤的主要觅食地和夜宿地。在丰水年,尽管白鹤的日间农田栖息地利用达到50%左右,但夜间仍主要利用自然湿地。加强自然湿地适应性管理,以提高不同水文条件下湿地的功能和恢复力,可确保鄱阳湖白鹤越冬种群的健康安全。
【目的】探究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的影响,明确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主控因子和幼虫敏感龄期,为深入研究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型防治技术奠定基础。【方法】设置4个温度(21、23、25和27℃)和7个光周期(L8∶D16、L10∶D14、L12∶D12、L13∶D11、L14∶D10、L15∶D9和L16∶D8),统计和比较28种不同处理条件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阐明光周期和温度对美国白蛾滞育和临界光周期的影响;23℃条件下,在美国白蛾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分别给予长光照(L16∶D8)和短光照(L10∶D14)交替饲养处理,统计和比较32种不同处理下美国白蛾的滞育结果,明确光周期诱导美国白蛾滞育的敏感龄期。【结果】在21、23、25和27℃条件下,光照时间小于13 h,可导致美国白蛾滞育发生,光照时间达到16 h,美国白蛾个体继续发育而无滞育发生,光照时间在13~16 h之间时,滞育同时受光周期和温度调控,且滞育率随光周期增长或温度升高均呈下降趋势。21、23、25和27℃条件下的临界光周期分别为14 h 58 min∶9 h 02 min(L∶D)、14 h 45 min∶9 h 15 min(L∶D)、14 h 35 min∶9 h 25 min(L∶D)和14 h 24 min∶9 h 36 min(L∶D),临界光周期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短光照对美国白蛾滞育诱导具有累积效应,美国白蛾幼虫3龄、4龄和5龄对光周期诱导滞育最为敏感。【结论】美国白蛾属典型的长日照发育-短日照滞育型昆虫,光周期在美国白蛾滞育诱导中发挥主导作用,温度伴随光周期发挥作用,低温和短光照利于滞育发生;临界光周期受温度调控,随温度升高逐渐缩短;美国白蛾对光周期诱导滞育具有累积效应,感受光周期最敏感的阶段为幼虫3~5龄。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
详细信息
【目的】构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Disease based index,DBI)评价体系,定量评价与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赤松纯林中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方法】在林龄相对一致(34±2)年的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临时样地,筛选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赤枯病病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其自下而上依次表示不同的病基指数,即立地对赤枯病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结果】1)基于森林病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病基指数的概念。2)确定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它包含样地的设立、病情指数的调查、林分因子的调查、关键林分因子的筛选、基准点的确定、备选主曲线模型的建立、主曲线模型的确定和评价、主曲线的绘制及曲线群的建立共9个步骤。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林分密度是影响赤松赤枯病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依据所提定量方法建立主曲线方程:Q=65.61/(1+e-0.0015 x+2.32),决定系数R2=0.5198,说明拟合方程较可靠,用该模型预估赤松赤枯病的病情指数时,平均预估误差是5.35%。4)将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曲线群,即建立定量评价体系。体系中的5条曲线自下而上分别表示为:Ⅰ为极轻病害发生,Ⅱ为轻度病害发生,Ⅲ为中度病害发生,Ⅳ为重度病害发生,Ⅴ为特重度病害发生。【结论】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主曲线模型和曲线群图可以定量评价赤松林的立地因子对赤枯病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可为赤松纯林合理、有效的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将成为森林有害生物生态控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的】了解和掌握野生朱鹮的繁殖特征和最新的种群数量,为朱鹮种群的现状评估和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9年3―6月对陕西省洋县及周边地区的朱鹮巢址进行调查,统计每巢的环境因子和繁殖参数,分析营巢成功率和繁殖生产力;于2019年9月对朱鹮的夜宿地进行同步调查,统计朱鹮的数量和年龄结构。根据巢址的密度,在ArcView GIS 3.3中使用核密度法(Kernel)计算不同巢区的分布和面积,在SPSS 22.0中使用列联表分析(Crosstabs)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比较朱鹮繁殖参数的差异。【结果】2019年共统计到朱鹮巢址449个,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洋县(66.8%)和毗邻的城固县(29.0%)。朱鹮的核心巢区和常规巢区面积分别为244.1 km 2和1523.7 km 2,其中核心巢区的营巢密度为0.73巢•km^-2,远高于常规巢区的0.16巢•km^-2。朱鹮的营巢成功率为66.4%,在核心巢区、常规巢区和外围巢区中营巢成功率依次上升且差异极为显著。朱鹮的繁殖生产力为2.05,其中外围巢区的繁殖生产力显著高于其他2个巢区。共统计到营巢树种19种,主要为松树(30.2%)、榆树(28.6%)和山杨(26.6%)。朱鹮在3种主要营巢树种的营巢成功率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松树上的繁殖生产力显著较高。在38个夜宿地同步记录到朱鹮2571只,其中,洋县和城固县的夜宿地数量分别占73.7%和15.8%,夜宿的朱鹮数量分别占73.0%和23.4%。夜宿种群中当年出生的幼鸟占11.6%。【结论】我国野生朱鹮的数量稳步增长,巢址和夜宿地仍然主要分布在洋县和毗邻的城固县。但核心巢区的种群增长可能已经受到环境容纳量的限制,朱鹮种群正在加速向外围地区扩散。种群的年龄结构正在发生较大变化,将对今后的种群增长速度产生影响。加强对核心分布区栖息地的恢复以及对外围分布区的保护管理,将是促进朱鹮种群持续增长的关键。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