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与建议

限定检索结果

文献类型

  • 1,911 篇 期刊文献
  • 62 篇 会议
  • 28 件 标准
  • 7 篇 成果
  • 2 篇 专利

馆藏范围

  • 2,010 篇 电子文献
  • 0 种 纸本馆藏

日期分布

学科分类号

  • 1,229 篇 农学
    • 726 篇 林学
    • 472 篇 农业资源与环境
    • 19 篇 植物保护
    • 17 篇 园艺学
  • 756 篇 工学
    • 239 篇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
    • 201 篇 林业工程
    • 104 篇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
    • 80 篇 建筑学
    • 63 篇 农业工程
    • 48 篇 测绘科学与技术
    • 47 篇 水利工程
    • 37 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33 篇 软件工程
    • 31 篇 城乡规划学
    • 29 篇 仪器科学与技术
    • 27 篇 控制科学与工程
    • 22 篇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
    • 21 篇 公安技术
    • 16 篇 信息与通信工程
  • 376 篇 管理学
    • 231 篇 农林经济管理
    • 101 篇 公共管理
    • 34 篇 工商管理
    • 15 篇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
  • 337 篇 理学
    • 246 篇 生态学
    • 49 篇 生物学
    • 19 篇 地理学
    • 13 篇 大气科学
  • 66 篇 经济学
    • 62 篇 应用经济学
  • 18 篇 教育学
    • 17 篇 教育学
  • 13 篇 文学
    • 13 篇 新闻传播学
  • 13 篇 艺术学
  • 8 篇 医学
  • 3 篇 法学
  • 2 篇 哲学
  • 2 篇 历史学

主题

  • 103 篇 森林资源
  • 79 篇 对策
  • 60 篇 现状
  • 53 篇 问题
  • 39 篇 西藏
  • 38 篇 湿地
  • 36 篇 湿地公园
  • 35 篇 建议
  • 34 篇 保护
  • 34 篇 gis
  • 33 篇 生物量
  • 33 篇 森林公园
  • 32 篇 中国
  • 32 篇 石漠化
  • 31 篇 动态变化
  • 29 篇 林业
  • 29 篇 规划
  • 26 篇 城市森林
  • 26 篇 退耕还林
  • 26 篇 自然保护区

机构

  • 674 篇 国家林业局中南林...
  • 509 篇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
  • 484 篇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
  • 194 篇 国家林业局大兴安...
  • 109 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62 篇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
  • 36 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35 篇 北京林业大学
  • 34 篇 西北大学
  • 28 篇 国家林业局石漠化...
  • 24 篇 南京林业大学
  • 24 篇 国家林业局华东调...
  • 23 篇 西藏自治区林业调...
  • 21 篇 湖南师范大学
  • 19 篇 黑龙江省国家林业...
  • 18 篇 国家林业局防治荒...
  • 17 篇 陕西科技大学
  • 17 篇 东北林业大学
  • 16 篇 国家林业局林业调...
  • 13 篇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

作者

  • 151 篇 但新球
  • 60 篇 吴后建
  • 58 篇 吴协保
  • 52 篇 dan xinqiu
  • 48 篇 dan xin-qiu
  • 45 篇 吴照柏
  • 41 篇 陈振雄
  • 40 篇 舒勇
  • 35 篇 曾伟生
  • 35 篇 但维宇
  • 34 篇 熊嘉武
  • 33 篇 刘世好
  • 32 篇 shu yong
  • 30 篇 chen zhenxiong
  • 30 篇 林辉
  • 30 篇 郭克疾
  • 29 篇 wu hou-jian
  • 29 篇 贺东北
  • 28 篇 刘扬晶
  • 28 篇 姜英

语言

  • 2,010 篇 中文
检索条件"机构=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2010 条 记 录,以下是61-70 订阅
排序:
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植被覆盖度及其变化
收藏 引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年 第7期45卷 45-50页
作者: 胡屾 刘骏 毛学刚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杭州321001 东北林业大学
为研究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基于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INDV)月合成数据,利用双组分线性混合模型估算中国东北地区2007—2010年植被覆盖度(fc),并对4年间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北地区植被覆盖度...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生态过程模型的哈尔滨市净初级生产力模拟和分析
收藏 引用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7年 第7期45卷 55-60页
作者: 毛学刚 陈文曲 胡屾 刘骏 东北林业大学 哈尔滨150040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净初级生产力(NPP)是衡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重要参数,为准确模拟城市NPP及研究城市NPP空间分布特征。以哈尔滨市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5 TM遥感数据、MODIS的叶面积指数(LAI)数据和气象要素等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基于过程的北部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美国的林业政策和制度
收藏 引用
世界林业研究 2005年 第1期18卷 65-67页
作者: 张煜星 胡培兴 何时珍 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 北京100714 国家林业局驻新疆专员办 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国家林业局华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浙江金华321001
对美国林业管理及服务体系、林业政策和制度、林业体系管理的目标 ,以及美国各个部门和组织在实施这些政策中所起的作用和实施成效作了介绍。
来源: 评论
3S技术在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04年 第5期 75-77页
作者: 王得军 黄生 马胜利 张敏忠 王照利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借助3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通过小班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电子建档,实现图表管理、查询、演示、输出一体化,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能适应现代森林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需要。介绍了采用3S技术进行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主要技术方法...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季节动态特征
收藏 引用
生态环境学报 2019年 第2期28卷 245-251页
作者: 郝江勃 乔枫 蔡子良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活性有机碳(SLOC)在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会同森林生态试验站,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通过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烤林)不同季节土壤进行采样和分析,系统地研究和比...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两图合一”的土地资源调查方法探讨与实践——以拟建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18年 第3期 40-43页
作者: 张敏中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以拟建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探索了基于"两图合一"的地类冲突处理途径和方法,可为统一土地调查方法,形成分类统一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有效解决"一地两证"、"一地多证"问题提供参考。
来源: 评论
中国西部沙漠化的分布、动态及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
收藏 引用
中国沙漠 2002年 第2期22卷 112-117页
作者: 周欢水 申建军 姜英 李谭宝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中国西部是土地沙漠化面积最大,发展最快,危害最为严重的区域。土地沙漠化是西部大开发所面临的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也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全国沙漠化普查与监测数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沙化土地GIS的建立及应用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03年 第1期 70-72页
作者: 姜英 孙景梅 李谭宝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利用两期沙化土地属性数据、空间数据和文本数据,建立了沙化土地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沙化土地GIS统计分析功能和可视化优势,对其在沙化土地动态监测、沙尘暴预警、防沙治沙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该系统在盐池县围城造林工程...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因素研究
收藏 引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 第6期44卷 62-70页
作者: 刘永辉 马振华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陕西西安710048
【目的】研究不同预处理及环境因素对贺兰山杜松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提高杜松种子的萌发效率、促进杜松林实生更新及人工栽培奠定基础。【方法】在气候箱内模拟林间生境条件,研究不同温度(5,10,15,20,25,30,35℃)、光照时间(0...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
基于GIS的临泽县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
收藏 引用
林业资源管理 2011年 第2期 78-82页
作者: 王翠萍 刘宝军 孙景梅 韩小红 申建军 国家林业局西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院
以甘肃省临泽县为研究区域,运用GIS技术,在该县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条件基础上,划分土地评价单元,运用特尔菲法对预选评价指标集进行筛选,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通过指数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确... 详细信息
来源: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