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并明确中国翼手目物种多样性状况,本课题组于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邵阳市及福建省武夷山市开展翼手目物种多样性调查,使用蝙蝠竖琴网采集到9只(5只雄性,4只雌性)小型蝙蝠。其主要特征为:前臂长28.70~32.80 mm,鼻孔向两侧延长呈“Y”形短管状;背毛从基部至毛尖呈暗灰、浅黄、黑色三色带状;腹毛呈橘黄色,咽部毛基部灰白,毛尖浅黄色到橘黄色;头骨较小,颅全长15.15~16.39 mm,前额吻突显著,矢状嵴和人字嵴均不明显,与水甫管鼻蝠(Murina shuipuensis)的外形及头骨特征相符;同时其Cyt b序列与水甫管鼻蝠的地模标本序列聚为一支。上述形态和分子特征均支持将其鉴定为水甫管鼻蝠,为该种在湖南和福建两省翼手目分布新记录。同时,本研究基于适生区集合物种分布模型(Ensemb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ESDM)对水甫管鼻蝠在中国的潜在适生区进行预测,发现该物种的分布与降水因子相关,倾向于远离人类干扰区域,其高适生区主要集中于华南、华东、华中的山脉地段,包括南岭、武夷山系及罗霄山系等,该预测可为后续野外调查提供针对性信息参考。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农业是全球景观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不合理使用造成的生境丧失对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威胁。国际《生物多样性战略计划》“爱知目标(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s)”的实施是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举措,其中目标7提到的农业可持续利用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直接相关,同时目标1、4、5、8、13、14、15、18也促进了目标7的实现,掌握和评估相关“爱知目标”的进展状况,是调整、修改和确定全球农业生物多样性目标的关键。该研究以农业相关“爱知目标”为基础,统计所有提交《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CBD)秘书处的缔约方目标进展信息,对比分析各大洲或农业大国的进展情况。结果表明,亚洲、非洲、南美洲的完成情况总体较好,高于全球各目标的完成水平,而北美洲和欧洲完成情况则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选择的7个国家中,南非和中国完成情况较好,印度和巴西次之,法国、德国、加拿大靠后,总体表现出和大洲相似的趋势;目标总体有进展,但是仍无法有效实现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通过分析目标的进展情况和问题,研究提出从有差异地制定目标、增加新的可量化目标、设定新的技术指标、加强交流和合作4个方面入手完善农业生物多样性指标的制定思路,以期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Fifteenth Meeting of the 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COP15)农业相关目标和指标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属中亚热带气候,其优越的自然环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良好条件(丁晖等,2015)。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更具有“世界模式标本产地”的美誉,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肖敬禹等,2021)。管鼻蝠属(Muri-na)类群为一类鼻孔呈管状的树栖型蝙蝠,常栖息于人类活动较少且植被较好的森林内,捕捉相对困难,生物学基础资料匮乏(Wilson and Mittermeier, 2019; Yu et al., 2020)。据文献资料显示,目前福建省记录的翼手目种类有45种,
暂无评论